野树烟生斜日堕,千里帆樯,又向黄昏过。自据胡床船上坐,东山月出浮云破。
细细波流声绕舵,风苇萧萧,两岸明渔火。吹罢洞庭歌楚些,坡仙恍惚相逢我。

【注释】

斜日:指夕阳。胡床:即交椅,一种轻便的坐具。

浮云破:指天边的云朵被月亮照亮,露出来。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在徐州时作。全词写景抒情,意境清丽,风格清新。

“野树烟生斜日堕,千里帆樯,又向黄昏过。”首句写景,点明地点和时间:夕阳西下,暮色苍茫。接着写舟中所见:远处,一片树林在落日余晖的映衬下,烟雾缭绕,仿佛一幅水墨画;近处,数只大船正向岸边驶来,扬起了一路波涛。一个“又”字写出了船行之快,也表现了词人归家之急。

“自据胡床船上坐,东山月出浮云破。”第二句描写词人坐在船上的情景。他悠然自得地靠在胡床上,欣赏着美丽的夜景。“浮云破”三字,形象描绘出了一轮明月冲破云霞的壮观景象。这两句写景既自然,又富有诗意,把词人的心情、感受都融入了对景物的描绘之中。

“细细波流声绕舵,风苇萧萧,两岸明渔火。”第三句写舟行之声。那细碎的波浪声似乎都在环绕着他的船桨,而那风中的芦苇发出阵阵沙沙声,更显得静谧而幽美。最后一句写两岸渔家的灯火。夜幕降临,万家灯火通明,为这宁静的夜晚增添了几分温暖与活力。

“吹罢洞庭歌楚些,坡仙恍惚相逢我。”第四句写词人吹奏起《洞庭秋思》等曲子。那悠扬的曲调回荡在夜空之中,让人陶醉其中。此时,词人恍然间与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相遇了。他们一同饮酒畅谈,共同欣赏着美景,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时刻。

【译文】

傍晚时分,夕阳西坠,暮色渐浓,远处的树木在落日余晖的映衬下,烟雾缭绕,如同一幅水墨画般美丽。数只大船正在向岸边驶来,掀起了一阵波涛。

“自从我登上胡床坐在船上,东山上的月亮便从云层中显露出来,照亮了整个天空。那细腻如丝的波纹随着船桨的转动而流淌,风中的芦苇发出沙沙声音,两岸的渔家灯火通明。这时,我吹起了《洞庭秋思》等乐曲,仿佛看到了苏轼先生与我一起畅谈,真是恍如隔世啊!”

【创作背景】

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春,辛稼轩因受奸臣诬陷而被免职,由江西上饶改任湖北江陵知府。赴任途中,于五月二十五日至鄂州(今武昌),六月十二日至黄州(今黄冈)。七月十五日离鄂入蜀,九月三日到江陵府治所公安县(今湖北省公安县)。此词即是在江陵时所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