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节何年出武威,玉关不断羽书飞。
颇闻熊耳收金甲,犹自天山卧铁衣。
前席再承宣室召,滞游应待茂陵归。
黄山白岳堪招隐,不似长安有是非。
以下是对“答张助甫塞上寄怀”的逐句翻译:
诗句原文:
建节何年出武威,玉关不断羽书飞。
颇闻熊耳收金甲,犹自天山卧铁衣。
前席再承宣室召,滞游应待茂陵归。
黄山白岳堪招隐,不似长安有是非。
译文注释:
- 建节何时出武威?玉关不断有军书飞传。
- 听说熊耳关已收伏金甲,仍卧于天山铁衣未解。
- 前席再度被宣室召见,滞留他乡应等待返回故里。
- 黄山、白岳可隐居生活,不如长安纷争是非。
作品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将士的赞美和对朝廷的批评。诗中描绘了边疆的战事和将士们的英雄形象,同时也反映了朝廷内部的腐败和争斗。通过对边疆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国家忠诚和爱国之情。
评析:
黎民表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边疆将士的敬佩以及对他们困境的同情。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和比喻,如“熊耳关”、“天山铁衣”,这些意象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有力。此外,诗人在最后两句中提到“黄山白岳堪招隐”,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总体而言,这首诗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佳作。
写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明代,具体时间和作者身份不详。从题目来看,诗人可能曾担任过官职,但在边疆有过一段时间的任职经历。诗中的情感和景象都与边疆有关,因此可以推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明末或者更早的时期,那时明朝还在对抗外敌,边疆局势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