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嵌空势,连山多崩奔。
至此险亦止,截然当海门。
千尺无迂回,古色雨露痕。
俯映寒流急,惊浪相吐吞。
近水乃岩之,海气通云根。
欲寻杳无路,藤萝不可扪。
徘徊荡舟去,芦苇泊荒村。

《观音岩》

【注释】

  1. 奇石嵌空势:岩石奇特,嵌入虚空之中。
  2. 连山多崩奔:山连绵不断,多数崩塌。
  3. 至:抵达/达到
  4. 截然当海门:正好在海门前。
  5. 千尺无迂回:高达千尺。
  6. 古色雨露痕:历经风雨侵蚀的痕迹。
  7. 俯映寒流急,惊浪相吐吞:俯视,寒潮水流急速;惊涛骇浪相互冲击吞没。
  8. 近水乃岩之,海气通云根:靠近水源的地方才是岩石。海气与云根相连。
  9. 欲寻杳无路,藤萝不可扪:想要寻找却找不到路径,藤萝遮蔽了路径。
  10. 徘徊荡舟去,芦苇泊荒村:我徘徊着荡漾的小船离去,只见一片荒芜的村庄。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观音岩的壮丽景色和神秘氛围,通过细腻的语言展现了自然之美。诗人以“奇石”为引子,描述了岩石的奇特形态,随后通过对山崩、海门等景象的描述,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自然画卷。

首联“奇石嵌空势,连山多崩奔。”描绘了岩石的奇特之处以及周围环境的险峻。这里的“奇石”不仅仅是自然的造化,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代表着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追求。而“连山”则暗示了观音岩所在的山脉之广阔和深邃。

接下来的几联进一步展现了观音岩的壮丽景色。“至此险亦止,截然当海门。”表达了诗人对于到达观音岩的喜悦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观音岩在大自然中的重要地位。“千尺无迂回,古色雨露痕。”进一步描绘了岩石的高耸和岁月的痕迹,给人以历史的沧桑感。

最后两联则是诗人在观音岩上的所见所感。“俯映寒流急,惊浪相吐吞。”不仅描绘了观音岩周围的自然环境,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波动。“欲寻杳无路,藤萝不可扪。”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探索未知领域的渴望,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孤独和无助的情绪。

整首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通过对观音岩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是一首充满哲理和美感的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