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地逢君晚,秋来樽酒期。
桂花相对夜,烽火共忧时。
月隐长安树,云低太液池。
谁能上封事,独有纳言知。
《秋夜柬李通政子渐》是明朝诗人谢榛的作品,此诗以秋天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忧虑之情。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一解析:
诗词原文:
燕地逢君晚,秋来樽酒期。
桂花相对夜,烽火共忧时。
月隐长安树,云低太液池。
谁能上封事,独有纳言知。诗句翻译:
- 燕地逢君晚,秋来樽酒期。 在燕子栖息的地方遇到你,秋天到来时我们相聚畅饮。
- 桂花相对夜,烽火共忧时。 桂花盛开的夜晚,我们一起面对战乱的时刻。
- 月隐长安树,云低太液池。 月亮消失在京城的树上,云彩低垂覆盖着太液池。
- 谁能上封事,独有纳言知。 谁能够上书进谏,只有你了解我的困境。
- 关键词注释:
- 燕地逢君晚:在燕子栖息的地方遇到你。
- 秋来樽酒期:秋天来临之际,我们相约饮酒庆祝。
- 桂花相对夜:桂花盛开的夜晚,我们一同享受美好时光。
- 烽火共忧时:战争时期,我们一起担忧国家的命运。
- 月隐长安树:月亮消失在京城的树上,暗示了国都的凄凉。
- 云低太液池:乌云低垂覆盖着太液池,象征着政治的黑暗。
- 谁能上封事:谁能够上书进谏,表达自己的忠诚和关切。
- 独有纳言知:只有你了解我的困境,表达了深深的无奈和孤独。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历史事件,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 诗人通过对秋天、桂花、烽火等元素的运用,展现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对和平的向往。
- 最后一句“独有纳言知”更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助,以及对朋友的深深依赖。
- 创作背景:
- 此诗创作于明朝时期,作者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色和历史事件,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和忧虑。
- 此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矛盾,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担忧。
谢榛的《秋夜柬李通政子渐》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作,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历史事件,展示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己困境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