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词客自悲秋,江上斜阳正倚楼。
南望战云迷越徼,北移王气绕燕州。
几家避乱偏多苦,诸将成功各自谋。
今日黄生须献赋,千金宁复买吴钩。
寄黄质山徵君
古来词客自悲秋,江上斜阳正倚楼。
南望战云迷越徼,北移王气绕燕州。
各家避乱偏多苦,诸将成功各自谋。
今日黄生须献赋,千金宁复买吴钩。
注释
- 古来词客自悲秋: 表达了古代文人对秋天的感怀和孤独。
- 江上斜阳正倚楼: 描绘了诗人在江边高楼中独自欣赏夕阳的景象。
- 南望战云迷越徼: 描述了战争的阴霾使得南方边境显得模糊不清。
- 北移王气绕燕州: 王气指的是帝王所在地的象征,这里暗示了北方的政治氛围。
- 各家避乱偏多苦: 指出在战乱中,不同家庭的遭遇各不相同,有的家庭可能遭受更多苦难。
- 诸将成功各自谋: 描述了各将领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战略和计划。
- 今日黄生须献赋: 暗示了作者认为黄生(可能是一位文人)应该撰写一篇赋文。
- 千金宁复买吴钩: 用“千金”和“吴钩”两个意象,表达了一种对于物质财富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赏析
《寄黄质山徵君》是一首充满哀愁的抒情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战乱背景下的自然景色和人物心理。诗人宋荦以“古来词客自悲秋”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秋天的意境中,这种季节的象征意义与诗人自身的情感相交织,形成了强烈的共鸣。
随后,“江上斜阳正倚楼”,诗人通过“江上”和“斜阳”勾勒出一幅宁静的画面,而“倚楼”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沉思。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加深了主题的表达——即使在和平时期,人们的内心也可能充满了忧虑和不安。
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南望战云迷越徼”和“北移王气绕燕州”这样的意象,展现了战乱给国家带来的影响,以及个人命运的波折。这种对比和象征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深度和广度,使读者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信息。
这首诗还深刻地探讨了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念。诗人通过对黄质山征君的描述,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通过这种对比,诗歌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追求,反映了诗人对于高尚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今日黄生须献赋”一句,不仅是对黄质山征君的期许,也是对其他文人的期望。它强调了文学创作的责任和价值,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而“千金宁复买吴钩”则是对金钱和武力的反思,提醒人们不应仅仅追求物质利益,还应注重精神层面的提升和人文关怀的培育。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修养,也反映了他对整个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期待。
《寄黄质山徵君》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表现和丰富的文化意蕴,成为了清代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