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天秋气动,木叶下居庸。
笳堕征夫泪,沙交战马踪。
乱云连万垒,孤雁度千峰。
回合关城路,驰驱尘土容。
山横边色断,日没野阴重。
朔吹翻旗影,寒霜上剑锋。
几年频出塞,百战苦妨农。
庙略今长画,军储日远供。
檄书飞涿鹿,候火照卢龙。
会见旄头落,何人勒景钟。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内容大意及思想情感;然后根据题目要求,逐一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体会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赏析诗句。本诗是一首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生活的同情和对战乱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苦难的忧虑。
塞下三首
满天秋气动,木叶下居庸。
笳堕征夫泪,沙交战马踪。
乱云连万垒,孤雁度千峰。
回合关城路,驰驱尘土容。
山横边色断,日没野阴重。
朔吹翻旗影,寒霜上剑锋。
几年频出塞,百战苦妨农。
庙略今长画,军储日远供。
檄书飞涿鹿,候火照卢龙。
会见旄头落,何人勒景钟。
【注释】
①秋气动:秋风起动万物。木叶:秋天树木的叶子。下:落下。居庸关:古关口名,在今北京昌平县西北,地势险要。笳:古代军中乐器,这里指吹笳者。
②“笳”句:《后汉书·窦融列传》载:“汉明帝时,北匈奴数为边寇。遣使请和亲,帝欲厚其礼而未忍于行。融乃遣其副季孟,赍金帛并问致之,因令融上书与使者约曰:‘胡中无好事者,多得汉缯絮采帛以市酒食,熏渍以遗贵国。唯好善乐善之人乃能受之耳。”堕:落。征夫:远征的士兵。
③“沙”句:沙场,战场上。交兵,交战。
④“乱云”句:乱云连绵不断,如万座堡垒一般。万垒:指无数军营。
⑤“孤雁”句:孤雁越过千重山峰。
⑥关城:指居庸关。关城路上,车驰马骤,尘土飞扬。
⑦“山”句:群山横亘,山色断绝,天色昏暗。
⑧朔风:北方的风。朔风翻旗影,即风卷红旗之意。寒霜:寒冷的露水。
⑨“几年”句:几年来多次出征边塞。
⑩“庙略”句:庙算,指军事计划或战略部署。长画:长时间谋划。
11 “军储”句:军中的粮草储备,远远供给前方。
12 檄书:古代一种文书,用于征调兵马等军事行动。飞涿鹿:檄书传至涿鹿。涿鹿,古地名,在今河北省涿州市西南。
13 见《后汉书·张纲列传》:“(张)奂字伯谨,南阳西鄂人也……会羌虏寇边者十馀年,朝廷患之。诏召公卿议者莫不忧惧,而公卿皆顿首言事非化外人所能禁也,独有张奂建白,愿自请击之。诏书报曰:‘将军其且休兵持重,以待其敝可也。’”
14 见《史记·李牧列传》:“李牧者赵之北界,常为代郡守。代王使使视牧所为,还报,燕王大喜,乃拜牧为右校大夫将代兵……”
15 见《史记·李将军列传》:“匈奴闻之,以为怯,欲致大军。天子为陇西守时坐法失官,复为雁门太守,先以卫尉从大将军获王黄于曲梁……后遂以护军将军从大将军击匈奴有功。”后因以“旄头”指匈奴。
【赏析】
《塞下曲辞三首》,乐府旧题。《旧唐书·音乐志四》:“《塞下曲》十三曲,出于秦地,伤凋谢也。”《唐音癸签》卷五引顾敻《乐旨》:“《乐府解题》曰:‘《塞下曲》:一曰《蓟歌行》。’《古今乐录》‘《塞下曲》十三曲’,《乐府解题》,谓‘《塞下曲》十三曲,出于秦地。伤凋谢也。”此诗作于开元年间,当时唐军在平定安史之乱之后,又面临吐蕃的侵扰。诗中表现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生活的同情和对战乱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苦难的忧虑。
首章写边塞风光和戍卒哀怨。“秋气动”,点明季节特征,“木叶下”,渲染萧瑟气氛。“笳堕征夫泪”,写戍卒思乡情切,泣涕沾巾,悲怆感人。“沙战马踪”,写战士鏖战沙场。“乱云连万垒”、“孤雁度千峰”,描写了一幅大漠雄浑的景象,烘托出壮阔苍凉的氛围,抒发了边关将士们思念家乡的深沉感情。
第二首写边地的荒凉景象和戍卒的艰苦生活。“关城路”二句,写出了戍卒驰骋战场的豪迈气概。“沙”“雁”两句,写边地景色的凄清,进一步衬托出戍卒们的孤独寂寞,同时也表现出他们不畏艰难、奋勇杀敌的英勇精神。
第三首写边塞将士的生活困苦、战事频繁以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山横断”三句写边地的荒凉,山高天昏,日暮途远。“庙略长画”一句说战争长期不息,“军储日远供”,反映了国家财政危机日益加剧。最后以“见旄头落”作结,意谓匈奴必将被打败,但谁又能制止这种悲剧的发生呢?
此诗语言质朴平易,风格刚健有力,格调慷慨激昂,充分显示了边塞将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