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柳踟蹰傍御堤,长亭回首夕阳西。
独看芳草初成赋,相聚浮萍又解携。
出浦棹声空外杳,隔林帆影雨中迟。
三江路尽烟岚迥,百越城高牛女低。
日上火田鸣翡翠,风翻炎海跃鲸鲵。
尉佗旧俗还能化,陶侃遗踪可自题。
共道抡才今代盛,遥知为郡古人齐。
行春露冕青山下,父老争迎五马嘶。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诗歌的内容大致梳理一遍,然后结合注释和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注意不要遗漏要点。
“折柳踟蹰傍御堤,长亭回首夕阳西”两句写送别时的情景。冯驾部伯祥将要出守羊城(今广东广州),诗人送他远行,在岸边折柳相赠,依依不舍地伫立,目送着友人乘舟而去,直到船儿消失在日暮的江边。“长亭”,指饯行的十里长亭,也泛指送别的处所。“夕阳西”,即落日。“踟蹰”,徘徊不前貌。“长亭”,古时设在路旁为行人休息、送别之处的长亭。“回首”,回头看。“夕阳西”,即落日。这两句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独看芳草初成赋,相聚浮萍又解携”两句是写朋友离去后的情景。“解携”,分离。“芳草初成赋”,意思是刚刚写下的赋文。“相聚浮萍”,比喻飘荡无根的人。这两句诗写出了友人离去后,自己孤独寂寞的心情。
“出浦棹声空外杳,隔林帆影雨中迟”两句写友人离去后的景色。“出浦棹”,指划船。“杳”同“杳”。这两句描写友人离去后,江面上空无一物,只有船桨划水的声音在远方传来,船儿已经驶离了很远很远。“隔林帆影”,指船上的帆影。“雨中迟”,雨中迟缓。这两句描绘了江上风雨交加的景象。
“三江路尽烟岚迥,百越城高牛女低”两句写友人离去后的景色。“三江路尽”,三江:指长江、珠江、赣江。这两句诗写出了友人离去后的景色。“牛女”,指牛郎织女。“牛女低”,意指牛郎织女星高悬天际。这两句写出了友人离去后的景色。
“日上火田鸣翡翠,风翻炎海跃鲸鲵”两句写友人离去后的景色。“鸣翡翠”,鸟鸣。“炎海”,大海。“跃鲸鲵”,大鱼。这两句描绘了友人离去后,天空中鸟鸣声此起彼伏,海上大鱼翻滚跳跃的景象。
“尉佗旧俗还能化,陶侃遗踪可自题”两句写友人离去后,自己思念友人之情。“尉佗”,指汉代南越王赵陀(公元前137年~前111年在位)。“陶侃”,指晋朝名臣陶侃(259~334年)。这两句诗写出了友人离去后,自己思念友人之情。
“共道抡才今代盛,遥知为郡古人齐”两句写友人离去后,自己思念友人之情。“抡才”,选拔贤人。“齐”,相等。这两句诗写出了自己思念友人之情。
“行春露冕青山下,父老争迎五马嘶”两句写诗人离开羊城后的情景。“行春”,出行春游。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离开羊城后,在青山脚下游玩时的情景。“父老”,指当地的老人。“五马”,“五马”指车饰有五色玉饰的马。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离开羊城后,在青山脚下游玩时,当地百姓热情接待的情景。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冯驾部伯祥出守羊城时的心情。全诗以送别为主题,通过描绘景物、抒发情感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首联:“折柳踟蹰傍御堤,长亭回首夕阳西。”这两句话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场景。冯驾部伯祥即将出任羊城太守,诗人为他送别,在江畔临别时,两人相对而立,久久不愿分开,最后只能依依惜别。诗人站在御堤旁边,看着冯驾部伯祥乘坐的船只渐行渐远,直到夕阳的余晖都看不见了,这才恋恋不舍地挥手告别。
颔联:“独看芳草初成赋,相聚浮萍又解携。”这两句话描述了冯驾部伯祥离开以后的情形。冯驾部伯祥走了之后,诗人独自一人站在岸边,看着满地的芳草,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自己的感言和诗句。而冯驾部伯祥刚走不久,就又有人要离开这里了,诗人和其他人一样,只能再次踏上旅程,离开了这个美丽的家乡。
颈联:“出浦棹声空外杳,隔林帆影雨中迟。”这两句话描绘了冯驾部伯祥离开以后的景象。冯驾部伯祥离开以后,诗人看到江面上空空如也,听不到任何声音,仿佛只剩下自己一个人;而在远处的树林里,帆影依稀可见,但似乎也在雨中停留了很久很久,迟迟不肯前行。这两句诗描绘了一个寂静而又凄凉的场景。
尾联:“三江路尽烟岚迥,百越城高牛女低。”这两句话描述了冯驾部伯祥离开以后的景象。冯驾部伯祥离开以后,诗人看到的江面上烟雾缭绕,山峦叠嶂,仿佛到了一个遥远的世界;而在这个世界中,百越城的高楼大厦直冲云霄,就像天上的牛郎和织女星一样,高耸入云。这两句诗描绘了一个神秘而又壮美的景象。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抒情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冯驾部伯祥离去的深深怀念以及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超的艺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