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家别袂染秋霜,幸及鹓行贺履长。
朝罢谁檠青玉案,梦馀自到白云乡。
光分太乙怜孤映,赐出天厨忆共尝。
慈净夙因真愧若,爇檀夜夜礼空王。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时,要结合全诗的语境和作者的情感,以及注释中关于诗歌内容的提示等来具体分析。如“辞家”即出仕,“别袂染秋霜”,是说辞别了家室,离别了亲人;“幸及鹓行贺履长”,是说自己有幸与同僚一起祝贺新升迁的人。“朝罢谁檠青玉案”,是说在朝廷里处理完公务以后,谁来点着青玉制的台灯?“梦馀自到白云乡”,是说梦中来到了白云之乡。“光分太乙怜孤映,赐出天厨忆共尝。”是说天上的光分为二,太乙星怜爱孤独的月亮照着它,而天帝赐给人间的东西,我也曾品尝过。“慈净夙因真愧若”,是说以前做僧人,现在做道士,自己感到惭愧,好像真的做了和尚一样。“爇檀夜夜礼空王”,是说燃香祭拜,夜间夜里祭祀空无一物的佛。

【答案】

译文:辞别家人,离别亲人,在仕途上幸运地得到晋升,这是上天对我恩宠的表现啊!在朝堂中处理完公务之后,谁还能点着青玉台灯呢?

梦醒后,我又回到了那个遥远的白云之乡。太乙星怜爱孤独的月亮照着它,而天帝赐给人间的东西,我却曾品味过。

以往做僧人,现在做道士,自己觉得惭愧,好像真的做了和尚一样。燃香祭拜,夜间夜里祭祀空无一物的佛。

赏析:

《寄内》一诗写于元丰七年(1084)诗人由黄州移汝州任团练副使途中所作。此年春正月,苏轼因党争被贬为汝州团练副使,七月又被召回京师,十一月再次遭贬,至闰月始离汝往汝阳、蔡州等地。此诗当是他第二次被贬时所作。

诗的开头两句:“辞家别袂染秋霜,幸及鹓行贺履长”,写诗人辞别了家室、离别亲人,进入仕途后,得以升迁,心中充满了喜悦,仿佛秋天的霜露也沾染上了这种喜气。这里运用了比兴手法,以“秋霜”暗喻喜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接下来两句:“朝罢谁檠青玉案,梦馀自到白云乡”,诗人描绘了一幅官场生活的景象:朝罢归来,有谁能为他点上青玉台灯,让他休息一会儿?他梦醒后,又回到了白云之乡。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无奈,又反映了他对归隐田园的向往与追求。

第三句:“光分太乙怜孤映,赐出天厨忆共尝。”这里,诗人用“光分太乙”比喻皇帝对自己的恩宠,同时表达了自己曾经品尝过天帝赐给人间的食物的愿望。这里的关键是理解“赐出天厨”的意思。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汉武帝曾设天厨之官,专事赏赐群臣食物。因此,“赐出天厨”可以理解为皇帝将天帝赏赐给人间的食物赐予了自己。

第四句:“慈净夙因真愧若,爇檀夜夜礼空王。”这里,诗人通过“慈净夙因真愧若”表达了自己对过去僧人身份的愧疚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他对道教的信仰。在唐代,道教被视为“释氏之流裔”。因此,“爇檀夜夜礼空王”可以理解为诗人在夜晚焚香祭拜,向天空中的空王祈祷平安。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无奈,又揭示了他对归隐田园的向往与追求。同时,通过对“光分太乙”、“赐出天厨”、“慈净夙因”、“爇檀夜夜礼空王”等关键词语的解读,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道教的看法以及道教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