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亮千秋韵,曾有移居诗。
逸响嗣坡公,而君复和之。
移居白鹤观,动我故乡思。
竹柏影参差,翛翛明月时。
月明藻荇横,清斋还若兹。
似吾两人闲,坡公不我欺。

【注释】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东晋末期诗人,田园诗的开创者。他隐居不仕,躬耕自食,在诗中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之情和对自然的向往之情。

林士济(约408-488年),名不详,南朝宋诗人。这首诗是作者在移居白鹤观后所作,表达了他对故乡思念之情和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逸响:指声音悠扬、飘逸。坡公:指陶渊明。

白鹤观:位于庐山南麓,是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修炼的地方,也是唐代道教圣地之一。

竹柏影参差:形容月光下竹林和柏树的影子交错在一起,显得参差不齐。

翛翛明月时:形容夜晚明月高悬,清风徐来的景象。

藻荇:两种水生植物,这里泛指水中的浮萍。

清斋:清净的斋戒生活,这里指作者在白鹤观居住时的修行生活。

似吾两人闲:指作者与林士济两人在白鹤观的闲适生活。

坡公不我欺:意为林士济的诗歌才华并未被作者所超越,两人之间的诗歌才情相当。

【赏析】

本诗是作者与朋友林士济移居白鹤观后的即兴之作。诗人通过对白鹤观周围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思念之情和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首句“元亮千秋韵”点明了诗人以陶渊明为师,继承了其诗歌风格。接着两句“曾有移居诗”回顾了自己曾经写过的移居诗,表现了作者对诗歌创作的热爱。

第三句“逸响嗣坡公”,表明自己的诗歌创作受到了陶渊明的影响,同时也暗示自己能够继承并发扬陶诗的风格。而第四句“而君复和之”,则是说自己的朋友林士济也写有类似风格的诗歌,进一步强调了自己和林士济在诗歌创作方面的默契。

接下来四句是对白鹤观周边环境的描绘,通过描写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以及明月下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最后两句“似吾两人闲”和“坡公不我欺”,则表明自己和林士济在白鹤观的闲居生活中,能够相互欣赏对方的才情,而不会被对方超越。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情感,既有对故乡的思念,又有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同时也展现了自己和林士济之间的友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