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轩当竹林,客至延入坐。
酒阑客散去,高枕竹根卧。
伯伦兴方豪,子美诗谩和。
自笑尘中人,如君有谁个。

刘佥宪的《隔凡洞》诗,描绘了他在竹林中的轩窗,客人来了就进去坐坐。酒喝完,客人就散去了,他就高枕在竹根上睡着了。伯伦正在兴头上,子美却漫不经心地和着。他自嘲说:“我像是一个尘世中的人,你这样的高雅之士还有谁?”

让我们来解读这首诗。

  1. 刘佥宪的《隔凡洞》:
  • “刘佥宪”指的是刘廷美,他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官员。”小洞庭十景”可能指的是他在任期间游览过的小洞庭湖的十处美景。”隔凡洞”是这些美景中的一个,可能是一个小洞或洞穴。
  • 这首诗描述了刘佥宪在游历小洞庭湖时,建造了一个轩窗,邀请朋友过来饮酒聊天。
  1. 逐句释义(注释):
  • 第一句:”作轩当竹林,客至延入坐。”
  • 刘佥宪建造了一个轩窗,位置选在了竹子茂密的地方,方便邀请客人过来喝酒聊天。
  • 第二句:”酒阑客散去,高枕竹根卧。”
  • 酒喝到一半时,客人已经散去了,刘佥宪就高高地枕在竹子的根部休息。
  • 第三句:”伯伦兴方豪,子美诗谩和。”
  • 这时,伯伦正兴致勃勃,而子美却只是随意应付,没有真正领会其中的意思。
  • 第四句:”自笑尘中人,如君有谁个。”
  • 刘佥宪嘲笑自己是一个生活在尘世中的人,而像伯伦这样的人又有几个呢?
  1. 赏析:
  • 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对友情的珍惜。通过对比刘佥宪和伯伦两人的不同表现,诗人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 刘佥宪在建造轩窗时,选择了竹子茂密的地方,可能是因为他觉得那里的风景更加宜人。而他邀请朋友喝酒聊天的方式,也是一种亲近自然、享受生活的态度。
  • 伯伦和子美的对比,也反映出刘佥宪对于友情的看重。他认为真正的朋友应该能够理解他的心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文字表达。
  • 最后一句“如君有谁个”,则表达了刘佥宪对于知己难寻的感慨。在他看来,能和自己有相同兴趣和理解的朋友并不多见。这种感慨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无奈和对友情的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