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久苔逾滑,春寒云不开。
荒丘一以闭,宿草有馀哀。
屐泞缘贪柳,巾沾为折梅。
榆烟断新火,叹息未然灰。

寒食山中

雨久苔逾滑,春寒云不开。

荒丘一以闭,宿草有馀哀。

屐泞缘贪柳,巾沾为折梅。

榆烟断新火,叹息未然灰。

注释:

  1. 雨久苔逾滑:指因为下雨时间长,地上的泥土变得非常湿润,使得苔藓滑腻难行。
  2. 春寒云不开:春天的天气寒冷,天空中的云层厚重,难以散开。
  3. 荒丘一以闭:荒凉的山丘已经被雨水淹没,只剩下一些草木露出地面。
  4. 宿草有馀哀:经过一夜雨的滋润,野草变得更加生机勃勃,但同时也显得有些凄凉。
  5. 屐(jī)泞缘贪柳:鞋子因为被雨水打湿而变得沉重,所以沿着柳树的边缘走,以免陷入泥水中。
  6. 巾沾为折梅:由于雨水打湿了衣服和头发,所以摘下了头巾来遮挡,以免被风吹得更加冷。
  7. 榆烟断新火:榆树枝条上的烟雾已经消散,新的柴火也烧了起来。
  8. 叹息未然灰:感叹自己的生命如同这未燃尽的火星一样,随时都可能熄灭。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诗人在寒食节登山途中所见所感的诗。全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首句“雨久苔逾滑”,以雨天的湿润环境引出接下来的诗句。这里,“雨久”和“苔逾滑”都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变迁。同时,“逾滑”二字又形象地描绘出了苔藓在潮湿的环境中变得异常滑腻的情景,为后文诗人行走在山路上留下了伏笔。
    次句“春寒云不开”,则是对天气的描述。这里的“春寒”和“云不开”都给人一种压抑、沉闷的感觉,与前一句的“雨久”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种凄迷的氛围。
    第三句“荒丘一以闭”,则进一步描述了山丘的状态。由于雨水的浸润,原本干枯的山丘变得湿润,草木生长茂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然而,这种变化却也让诗人感到有些凄凉,因为他意识到这可能是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旅程。
    第四句“宿草有馀哀”,是对前面诗句的进一步延伸。这句诗通过对比“余”和“哀”这两个词,形象地描绘出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和无奈。他看到了曾经熟悉的山丘如今已经被雨水淹没,只剩下一些草木露出地面,这让他想起了自己逝去的生命,心中充满了哀伤。
    接下来的几句则是诗人在雨中的所见所感。第五句“屐(jī)泞缘贪柳”,描述了他在山路上行走时鞋子被泥水打湿的情景。第六句“巾沾为折梅”,则描绘了他摘下头巾来遮挡风雨的情景。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增加了诗歌的画面感,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诗人当时的困境和无奈。
    最后两句“榆烟断新火,叹息未然灰”,则是诗人对生命的感慨和反思。这里的“榆烟断新火”形象地描绘出了新炊的柴火被雨水冲刷干净的景象,而“叹息未然灰”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生命即将结束的担忧和遗憾。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生活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