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托朱弦写细吟,祇妨秋后有哀音。
栖鸾昨去谁为伴,别鹤空弹思不禁。
脆薄暗知寒到早,凋残时恐爨来侵。
无端夜月浮清影,照见庭阶促暮砧。
我们将逐句解释这首诗:
- 悲秋十八咏效晚唐体和邓玄度给谏秋柳
- 这是第一句,表明了诗的主题是“秋天的悲伤”。作者通过模仿晚唐诗人的风格来表达这种情感。
- 愿托朱弦写细吟,祇妨秋后有哀音
- “愿托朱弦写细吟”表达了诗人想要通过诗歌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而“祇妨秋后有哀音”则意味着这种哀伤可能会在秋天之后更加明显。
- 栖鸾昨去谁为伴,别鹤空弹思不禁
- “栖鸾昨去谁为伴”描绘了一只鸾鸟离开的场景,暗示着离别或失去。“别鹤空弹思不禁”则表达了因为鸾鸟的离去,诗人无法抑制自己的思绪。
- 脆薄暗知寒到早,凋残时恐爨来侵
- “脆薄暗知寒到早”表达了对寒冷的预感,可能是因为秋天的到来。“凋残时恐爨来侵”则表达了担心秋天的落叶会对炉灶造成影响。
- 无端夜月浮清影,照见庭阶促暮砧
- “无端夜月浮清影”描绘了月亮在夜晚的影子映照在庭院中的情景。“照见庭阶促暮砧”则表达了月光下,庭院里的木桩敲击声显得更加急促和凄凉。
我将给出这首诗的译文:
《悲秋十八咏效晚唐体和邓玄度给谏秋柳》
希望借朱弦来细细吟诵,只恐怕秋天过后会有悲伤的声音。
昨天的栖鸾离开了谁作伴?独自的白鹤空弹思念忍不住。
脆弱薄弱地知道寒气来得早,凋零残败时可能被灶火侵扰。
无缘无故的夜晚月光漂浮清影,照耀着庭院的台阶催促着傍晚的砧声。
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以秋天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慨和哀愁。诗人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秋天的寒冷、凋零等现象形象化,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同时,诗人也通过与其他景物(如鸾鸟、白鹤、灶火)的对比,突出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助。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富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