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宵寒自抚,窅然思不汩。
风开不扃户,床前泻明月。
明月渐上床,团团树中没。
惟见苍莽间,古刹静突兀。
昨日同游人,各各归偃息。
宵旦送往事,古今坐超忽。
风吹殿角铃,不寐到明发。
【赏析】
此为七言律诗,写秋夜不寐之苦。首两句以寒字领起,“中宵”点明时节,而“寒自抚”则见心境。“窅然思不汩”,是说思绪如水,流而不返。三四句是写景,风开不扃户,月照床前泻。五六句是写人,明月团团树中没,古刹静突兀。末二句写事,昨日同游人,各各归偃息。宵旦送往事,古今坐超忽。最后四句写景和人事的交融。风吹殿角铃,不寐到明发,可见其辗转反侧,终宵难眠。全诗意境苍茫沉远,气象浑融空灵。诗中多用虚词,如“中”、“下”、“渐”、“唯”、“惟”等,使全诗显得更加空灵蕴藉,富有韵味。
【注释】
戊戌:指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郡邸:指长安城内的公署住宅。不寐:睡不着。中宵:半夜。寒自抚:意谓自己抚慰着寒冷。窅然:深远。思不汩:思虑深沉。风开:风吹门扇,门户洞开。扃:闭。床前:指室内。泻:洒,泼射。明月:指月光。渐:渐渐。上床:进入内室。团团:圆圆的。树:指院中的古树。见:同“现”。苍莽间:草木丛杂之间。古刹:寺院。突兀:高耸的样子。昨夜同游人:昨天一起游玩的人,指作者的朋友或友人。今:今天。坐超忽:坐着呆若木鸡一样。
鉴赏: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秋的一个晚上,诗人在长安某官署的住宅里失眠,写下了这首七律。诗题为己酉岁作。
“戊戌秋夜郡邸不寐”,开头两句即点出了“不寐”的缘由,并从时间上作了具体交代:“中宵”二字表明是在半夜时分,“寒自抚”三字说明是在深夜中感到有冷气袭来时才去抚慰它;这一句既写出了环境气氛,也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心情。“窅然思不汩”一句紧承“寒自抚”而来,意思是说,寒气袭来,使人难以入睡,于是便陷入一种深邃的沉思。“流而不已”的“流”,在这里指的是思绪的流动;“汩”通“汩”,意为不停地流淌。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寒气袭来,使人难以入睡,于是便陷入一种深沉的思索之中。
三四句进一步写景抒情,“风开不扃户”四字,不仅描绘了一幅风开门窗、明月当空的夜景图,而且渲染了一种宁静清冷的秋夜气氛。“床前泻明月”五字,更是将这种气氛推向了高潮,使人仿佛看到一轮皎洁明亮的圆月正洒满整个房间,映照着床前的大地。这里,“泻”字用得极为传神生动,它既写出了月亮的明亮,又写出了月光的洒落,更写出了月光的流动,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感染力。
五六两句转而写人,写诗人因月夜不寐而看到的景色:一轮明月渐渐爬上树梢,消失在树丛之中;而那古老的寺院却依旧屹立在那里,静静地矗立着。这里的景物描写,不仅与前三句的写月景相呼应,而且通过这一组景物描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以及他对自然景物的敏锐感受力和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
七八两句宕开一笔,由写月转写人事。“昨日同游人”,点出了人物,指出这些人都是诗人的朋友或友人;“各各归偃息”,意思是说这些人都已经回到了自己的住所中去睡觉了。这句诗既写出了诗人所见到的情景,又表现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最后四句再回到眼前所见的景物上来写。“宵旦送往事”四字,不仅写出了日出之前人们忙碌的情景,而且还暗示出诗人此时仍然不能入睡的原因所在;“古今坐超忽”,意思是说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人们都是如此匆匆忙忙地度过他们的一天,都如此超然物外,而诗人自己却仍然无法摆脱内心的困扰和烦恼。最后这四句诗,既是对前四句的具体回答,又是对前三句的进一步补充,使诗的结构更加紧凑完整。
整首七律构思独特,层次分明而又环环相扣。它先写秋夜不寐,然后写月夜情景;再写人事,最后写日出后的人们匆匆忙忙地赶路。全诗意境苍茫沉远,气象浑融空灵。诗中多用虚词,如“中”“下”“渐”“唯”“惟”等,使全诗显得更加空灵蕴藉,富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