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昧英雄未定谁,路人先泣汉官仪。
峡中形势非难恃,井底规模自不支。
雉堞未颓春藓合,丽谯犹在夕阳迟。
行人过日砧声急,欲和当年杜老诗。

【注释】:

过白帝城——经过白帝城的山峡。

草昧英雄未定谁,路人先泣汉官仪。

路人们先为逝去的英雄而哭泣。

峡中形势非难恃,井底规模自不支。

山峡中的情势不是可以依靠的。

雉堞(zhi è)未颓春藓合,丽谯犹在夕阳迟。

城墙的箭垛还没被毁坏,华丽的宫门依然屹立在傍晚的余晖之中。

行人过日砧声急,欲和当年杜老诗。

诗人听到行人们的歌声,想要模仿当年杜甫的诗。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到成都后写的一首纪行组诗《登白帝城城楼》。诗的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情与景融,情景交融。首联“草昧英雄未定谁,路人先泣汉官仪。”以“草昧”起兴,表明蜀中还处在群雄并起、群雄割据的混乱时期。“未定谁”,指刘备、刘璋、刘琦等各据一方,尚未分出胜负。“路人先泣汉官仪”,说明刘备已取得胜利,而汉官仪却已死去,这使人不胜伤感。颔联“峡中形势非难恃,井底规模自不支”,写夔州地形险阻,城池狭小。颈联“雉堞未颓春藓合,丽谯犹在夕阳迟。”写城内建筑虽遭破坏,但残垣断壁仍依稀可见。尾联“行人过日砧声急,欲和当年杜老诗。”诗人想到自己流落他乡,不禁悲从中来,要写一首杜甫当年所作的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全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景交融。首联写景,点明时局动荡。“草昧英雄未定谁”一句,用典,暗喻刘备已取西川。“路人先泣汉官仪”一句,写百姓们对刘备的拥护。第二联写景,写诗人来到夔州后的所见所闻。“峡中形势非难恃,井底规模自不支”,从地势上看,夔州四面环山,地势险要;从兵力上来看,刘备只有五千精兵,而曹军则有几十万,所以形势并不乐观。“雉堞未颓春藓合”,写出了诗人到达夔州的所见,城上的箭楼虽然还在,但已是年久失修,残破不堪了。“丽谯犹在夕阳迟”,写诗人登上城楼所见。“丽谯”即谯楼,为古代城上高耸的瞭望楼。诗人站在楼上,看到夕阳正在缓缓地沉下山头,心情也随着暮色而黯然。尾联抒情。杜甫在夔州已经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他感到前途渺茫,生活无着。因此,他想起了当年在梓州时所写的一首诗:“佳人锦瑟怨王孙。已觉多情损画屏。入夜千户寂无声,桐风一叶舞复翻。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星辰恰似旧,吴丝蜀柳平如剪。留得良工怜我老,至今犹自细萦绊。”(《宿府》之二)诗人想,如果杜甫还活着,那该有多好啊!可是,如今杜甫已经不在人世了,想到这里,诗人不禁悲从中来,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回到故乡成都啊!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回到成都后能继续过着那种闲适的生活啊!最后,诗人写到“欲和当年杜老诗”,这是诗人对自己情感的真实流露,也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真实感叹。此诗前六句写景,最后两句抒情。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前六句以“草昧英雄未定谁,路人先泣汉官仪。”起兴,表明蜀中还处在群雄并起、群雄割据的混乱时期。“路人先泣汉官仪”,说明刘备已取得胜利,而汉官仪却已死去,这使人不胜伤感。“峡中形势非难恃,井底规模自不支。”写夔州地形险阻,城池狭小。“雉堞未颓春藓合,丽谯犹在夕阳迟。”写城内建筑虽遭破坏,但残垣断壁仍依稀可见。尾联“行人过日砧声急,欲和当年杜老诗。”诗人想到自己流落他乡,不禁悲从中来,要写一首杜甫当年所作的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全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景交融。前六句以“草昧英雄未定谁,路人先泣汉官仪。”起兴,表明蜀中还处在群雄并起、群雄割据的混乱时期。“路人先泣汉官仪”,说明刘备已取得胜利,而汉官仪却已死去,这使人不胜伤感。“峡中形势非难恃,井底规模自不支。”写夔州地形险阻,城池狭小。“雉堞未颓春藓合,丽谯犹在夕阳迟。”写城内建筑虽遭破坏,但残垣断壁仍依稀可见。尾联“行人过日砧声急,欲和当年杜老诗。”诗人想到自己流落他乡,不禁悲从中来,要写一首杜甫当年所作的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