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焚书书不绝,儒生冒禁还矜说。
可怜汉主重萧何,溺冠慢骂翻成劣。
少年哀之失鉴之,漫尔攻书不攻律。
世情莫道古今殊,吏笔儒书仍甲乙。
往事空闻塞上翁,眼前地步分雌雄。
春光满目醉人处,李花能白桃花红。
岂其物态各有定,谁将得失雠东风。
放怀且吸杯中月,婵娟浩荡波溶溶。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名作《感事》的诗句和译文。下面是逐句释义:
- 秦皇焚书书不绝,儒生冒禁还矜说。
- 秦皇(秦始皇)焚书坑儒,但书籍并未被完全销毁,儒生们冒着生命危险仍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学说。
- 可怜汉主重萧何,溺冠慢骂翻成劣。
- 汉朝的主人刘邦非常器重萧何,但他在醉酒后辱骂萧何,结果反而让萧何显得无能。
- 少年哀之失鉴之,漫尔攻书不攻律。
- 少年时,人们常常感叹世事无常,却忽视了对法律法规的学习。
- 世情莫道古今殊,吏笔儒书仍甲乙。
- 世界变化很大,但法律和儒家经典的内容并没有改变,它们仍然是区分好坏的标准。
- 往事空闻塞上翁,眼前地步分雌雄。
- 过去的事只能从老人们那里听闻,而眼前的处境却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死存亡。
- 春光满目醉人处,李花能白桃花红。
- 春天的美景让人陶醉,李花和桃花各有其独特的美。
- 岂其物态各有定,谁将得失雠东风。
- 事物的变化自有其规律,谁能知道是东风导致了这些变化呢?
- 放怀且吸杯中月,婵娟浩荡波溶溶。
- 放开胸怀,如同饮下杯中的月光,美好而浩渺。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世事无常、人心多变的认识。诗中通过对比秦皇和刘邦的不同行为以及儒生的坚守,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人物性格的深刻理解。同时,诗中的“吏笔儒书”也表达了作者对传统道德和法律的关注。整首诗情感深沉,寓意深远,是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