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出卢龙塞,先过丰润城。
日沉千堞黑,月出四山明。
觅寺愁无路,闻砧泪有声。
明朝一百里,晨起又兼程。
【注释】
丰润县:今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卢龙塞:古时北方边塞。
千堞(dié):古代城垣上每隔一定距离筑有矮墙,称为“堞”,即箭楼。四山:指长城的东、西、南、北四条山脉。砧(zhēn)声:捣衣声。
【赏析】
此诗为赴边途中感怀而作。诗人从入塞到过丰润县城,再到登长城所见所闻所感,一一写来,层层铺开,一气贯穿。
“未出卢龙塞,先过丰润城”,点明此行是从丰润县出发,直奔长城而来,意谓“先”去“后”到。卢龙塞在河北迁安县境内,距丰润县城很近很近了。“日沉千堞黑,月出四山明。”这是写日暮时登上长城所看到的景象。卢龙塞一带,地势高峻,城墙高大坚固。太阳落下的时候,城墙上的垛口都隐没在黑压压的阴影之中了,只有几座烽火台上还依稀可见。月亮升起的时候,长城上的敌台、墩堡都沐浴在月光之中了。这两句诗是一幅十分优美的画卷。它以静衬动,以白衬黑,以明衬暗,写得很有层次感。一个“沉”字,一个“出”字,把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化写得非常生动。同时,“日沉”、“月出”这两个动作,也表现了边关夜景的寂静和凄凉。
作者笔锋一转,由白天写到黑夜。“觅寺愁无路,闻砧泪有声。”“觅寺”是说想找一处寺院歇脚住宿。但是,由于战事吃紧,许多地方都不能住人。因此,尽管想寻找寺院歇脚住宿,但是找不到。“闻砧”(听到杵臼声)则是指妇女们晚上捣衣服洗衣的情景。“砧声”在这里是象征性的,它写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哀伤。
“明朝一百里,晨起又兼程”是写第二天早晨要赶路的情况。“朝发”是早上出发,“兼程”是加倍努力地赶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自己急于赶到长城的心情。
这首诗写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当时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推行变法。这首诗是在赴任途中所作,所以诗中充满了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