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闲馆肃,此日一阳生。
树带葳蕤白,池含凛冽清。
人家寒闭户,山县早关城。
野衲复何事,烧炉向到明。
【注释】
长至日题曾某馆壁:冬至日,在馆壁上作诗。曾某,诗人的友人。馆壁,即墙壁上。
主人闲馆肃:主人(指友人)在书房中闲坐。肃,肃穆。
此日一阳生:冬至那天,阳气始生。
树带葳蕤白,池含凛冽清:树上挂满了嫩绿的枝叶,池水清澈见底。
人家寒闭户,山县早关城:人们紧闭门户,山区的县城已经早早关门了。
野衲复何事,烧炉向到明:我一个僧人又何必做什么,点起炉子一直燃烧到了天亮。
【赏析】
《长至日题曾某馆壁》是唐代诗人郑畋所作的一首七绝。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却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宁静而美好的冬日景色图。诗人以简练的语言,将冬至这个节气的特有景致刻画得入木三分,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首句“主人闲馆肃”,写冬至那天,阳光开始升起,室内外一片光明。“主人”指的是诗人的友人曾某,他坐在书房里,神情庄重。“肃”字形容主人在书房中的神态,既表达了他的严肃认真,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
次句“此日一阳生”,冬至这天,阳气开始回升。“一阳”是指冬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冬至,它标志着寒冷天气的结束,阳光普照大地,万物复苏。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规律的赞美,也寄托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第三句“树带葳蕤白,池含凛冽清”,描绘了冬至时节的景象。“葳蕤”形容树木繁茂、生机勃勃的样子,“凛冽”则形容池水寒冷刺骨的清冷。这些词语形象地勾勒出冬天特有的美景,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第四句“人家寒闭户”,冬至那天,人们大都闭门不出,躲避严寒。“县”通“悬”,这里指的是山高林密之处,那里的居民已经早早关闭城门,不再外出了。这句诗既写出了冬至时的习俗,也表达了人们对冬日严寒的恐惧与无奈。
最后一句“山上早关城,野衲何为事”,描绘了山里的寺庙已经早早关门的景象。这里的“野衲”是指和尚,他们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常常依靠化缘等手段维持生计。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对僧人生活的同情与理解。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琐事的不屑一顾,以及对精神追求的重视。
这首诗通过描绘冬至时节的自然景色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富有诗意和美感。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背景,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