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怯春寒未放绵,故人归思倍凄然。
兰亭日日堪携酒,剡水时时好放船。
微雨轻尘催去马,翠烟芳树老啼鹃。
知君更有重来约,不用看云白昼眠。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写别后归思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全诗八句,四联,第一联写春寒柳怯;第二联写兰亭日饮、剡水放船;第三联写微雨催马、芳树啼鹃;第四联写知君重来之约,不用看云白昼眠。

【解答】

“柳怯春寒未放绵”,意思是:杨柳因春寒而颤抖尚未舒展枝条。“柳”是春天的象征,柳枝细长柔弱,柳叶青翠娇柔,柳絮轻飘飞旋。柳树是春天里最先发芽、开花、吐絮的植物。诗人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此诗中“柳怯春寒未放绵”,与《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都是描写春天的景致,但一写春光明媚,一写春寒料峭,形成鲜明的对比。“故人归思倍凄然”,意思是:故友回归家乡的思念倍增凄楚。“故人”指老朋友,“归思”指思念故乡的心情。这一句点明离别时间,即分别已经一年了,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兰亭日日堪携酒,剡水时时好放船”,意思是:兰亭常常可以携酒赏春,剡水经常可以放船游玩。“兰亭”在绍兴市西南13公里处的兰渚山下,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即作于此。兰亭是古代文人墨客赏春、吟诗、作画的地方。“剡水”在今浙江嵊州境内,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所凿通。剡水风光秀丽,风景名胜颇多。《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在东山居布衣时,兄弟已入洛,朝政问绝。弟谢玄曰:‘安石不肯出,将若九龄何?’乃有桑落之喜。”谢安的弟弟谢玄曾游于剡溪,并写下著名的咏史之作,“谢公屐(木屐),子猷(王徽之)在,何可一日无此君!”(《吴都赋》)可见剡水之美名远播,令人向往。这一句既赞美了兰亭、剡水的美景,也表明作者与友人同处此地,心情愉悦。

“微雨轻尘催去马,翠烟芳树老啼鹃”,意思是:微雨轻轻扬着灰尘催赶马匹,翠绿的烟雾中杜鹃鸟哀鸣不停。“微雨轻尘催去马”,是说微雨使尘土飞扬,催促着马匹匆匆离去。“翠烟”指草木茂盛时蒸腾而起的雾气,这里用来比喻杜鹃花的花蕊。“芳树”泛指树木,杜鹃树常在暮春时节开白色花朵,故称其为“花”。杜鹃花又名“杜宇”、“子规”,“蜀地最盛”,古人认为它是杜鹃鸟所化,因此又称“杜鹃”。杜鹃鸟叫声凄苦哀怨,人们常用它来表达悲愁之情,所以又叫“杜鹃”。这两句写出了春雨绵绵,景色宜人。

“知君更有重来约,不用看云白昼眠”,意思是:我知道你还有重来约定,不必看云彩白日睡觉。“重来”指再聚。这两句的意思是:我知道你还会再来相聚,不必看云彩白日睡觉。“知君更有重来约”,是说知道朋友还会再来相聚。“知”,知道、了解的意思。“云白昼眠”,是说看云朵洁白如玉,白日睡觉。这两句的意思是:我知道朋友一定会再来相会,你不必再看白云洁白,白日在睡梦中等待。

【赏析】

这是一首别情诗。诗写春日送别的场景,渲染了离别的伤感气氛;抒发了依依惜别之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全诗以抒情为主,语言清新流畅,韵调和谐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

首联先从天气着笔,以春寒未放绵喻春意渐浓,柳树初绿。“柳怯春寒未放绵”,以柳树的嫩芽尚含苞待放来暗示春天的到来。“故人归思倍凄然”承接上句而来,写送别之时,自己心中充满了对友人归途的思念。

颔联写兰亭和剡水,表现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兰亭”在绍兴市西南13公里处的兰渚山下,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即作于此。“兰亭”是古代文人墨客赏春、吟诗、作画的地方,也是王羲之等书法家举行书法比赛之所。王羲之《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成为书法史上的瑰宝。“剡水”在今浙江嵊州境内,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所凿通。剡水风光秀丽,风景名胜颇多。“微雨轻尘催去马”,是说微雨使尘土飞扬,催促着马匹匆匆离去。“翠烟芳树老啼鹃”,意思是:翠绿的烟雾中杜鹃鸟哀鸣不停。这句既赞美了兰亭、剡水的美景,也表明作者与友人同处此地,心情愉悦。

颈联写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微雨轻尘催去马,翠烟芳树老啼鹃”这两句既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又是对人物心情的真实写照,把别离时那种无可奈何的心境真实地表现出来。

尾联直抒胸臆,抒发离愁别绪。“知君更有重来约,不用看云白昼眠”,意思是:我知道你还有重来约定,不必看云彩白日睡觉。“知君更有重来约”,是说知道朋友还会再来相聚,不必看云彩白日睡觉。这两句的意思是:我知道朋友一定会再来相聚,你不必再看白云洁白,白日在睡梦中等待。

这首诗写得含蓄深沉,言简意赅,情景交融,意境幽美,韵味无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