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间茅屋水东涯,四海为家不当家。
钵底已无兼宿食,篱边犹忆隔年花。
典型独喜先生在,风雅徒令异代夸。
自笑僧贫远行脚,担头犹有旧袈裟。

【注释】

数间茅屋水东涯:指作者的茅屋就建在江水的东岸。

四海为家不当家:意思是说四海之内皆为我的家园,我在这里并不算是个主人。

钵底已无兼宿食:形容生活清苦。钵底,即僧钵,用来装食物的容器。

篱边犹忆隔年花:篱笆旁边的梅花,已经过了一年了,仍然令人怀念。

典型独喜先生在:《论语》中有“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的话,这里用其典故,意指老师是典型的人物。

风雅徒令异代夸:只有文风和风度才让人称赞到后代。

自笑僧贫远行脚:自己嘲笑由于贫穷而不得不远离家乡去旅行。行脚,指僧人外出云游。

担头犹有旧袈裟:行李上还放着旧的袈裟。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写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追求。

首句“数间茅屋水东涯”,点明诗人的居所,“茅屋”、“水东”表明环境之简陋,但更显示其心境之旷达。这一句是全诗的总领,也是诗人感情发展的总线索。

“四海为家不当家”是全诗的关键所在。诗人以“四海为家”比喻自己虽然身在他乡,但却心系故土,不慕荣华富贵,不为名利地位所动。这种思想境界是难能可贵的。

次句“钵底已无兼宿食”,“钵”字既指僧人用的钵,又是僧人修行的工具,“无兼宿食”是说连过夜的食物都没有,说明他的生活非常清苦。“钵底”二字,既写出了诗人生活的贫困,又表现出他对世俗生活的鄙弃,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尘脱俗、淡泊名利的情怀。

三、四两句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感慨。“篱边犹忆隔年花”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留恋;“典型独喜先生在”则是说只有先生这样的高洁之士才能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

最后两句“风雅徒令异代夸”是说只有文风和风度才被人称赞到后世,而其他都只是空谈而已。这两句诗是对前面诗句的总结,也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抒发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理想人生的追求。诗中充满了浓郁的哲理色彩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值得细细品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