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问西来路不同,何妨麋鹿得相从。
山山到处看俱好,最爱溪南第四峰。
【注释】:
莫:不要;何妨:不妨。麋鹿: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野兽,生活在山野之间。相从:一起游玩。山山:处处。最:最喜欢。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山水的七绝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不同路径的山林都充满喜爱的态度,认为只要心中有爱,就可以与任何生物相伴。后两句则具体描绘了诗人最喜欢的景色——溪南第四峰,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莫问西来路不同,何妨麋鹿得相从。
山山到处看俱好,最爱溪南第四峰。
【注释】:
莫:不要;何妨:不妨。麋鹿: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野兽,生活在山野之间。相从:一起游玩。山山:处处。最:最喜欢。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山水的七绝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不同路径的山林都充满喜爱的态度,认为只要心中有爱,就可以与任何生物相伴。后两句则具体描绘了诗人最喜欢的景色——溪南第四峰,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诗句注释译文与赏析 《暮归》杜甫诗作赏析 1. 诗句原文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野老添丁口,村妇去荷锄。 客衣谁为浣?僧舍晚钟初。 2. 诗句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诗人在傍晚时分,从青翠的山上下来的场景。山中的月亮一直伴随着他回家。夜晚降临后,他在山中经历了一场暴雨,雨水打湿了他的衣服和鞋子,但他仍然坚持前行。最后,他在寺庙里找到一个空房间,便住了下来。 3.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勃所作的《滕王阁序》的一部分。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翻译和赏析: ``` 咫尺阻言笑,其如风雨何? ``` 译文: 近在咫尺却难以与朋友畅谈笑声,这像风雨一样令人无奈。 ``` 展书当事业,壮志此消磨。 ``` 译文: 翻开书籍就像投身于事业,但雄心壮志被消磨得一干二净。 ``` 竟日掩门户,千年一咏歌。 ``` 译文: 整天闭门不出,只能吟诵古人的诗歌来寄托哀思。
【注释】 诸山:指周围群山。 当午:正午时分,太阳高悬。 妙理:佛家语,指深奥的道理或禅理。 缭绕:盘旋缭绕。 应藏:应当隐藏。应,表推测语气,意为“应该”。 听法龙:佛教传说中,龙是佛法的传播者,故云“听法龙”,即佛经的翻译者,也称为“龙象”。 【赏析】 《游谭家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这首诗写于唐天宝三年(744年)作者游历江西时所作,诗中描绘了潭柘寺周边群山环抱的景色
【注释】 怀千山诸子:怀念隐居在千山的诸子。 野衲还山去,深居第几重:野衲指和尚,用和尚的修行比喻隐者的隐居生活。第几重指山中居住的层次。 遥知岩石侧,犹有汉唐松:远远地看见山岩边,还有像汉朝和唐朝时种植的古松树。 施食下林雀,安禅护洞龙:在树林里投食给飞来的雀鸟,让它们安心下来;保护洞穴中的龙不受伤害。 寄言诸老宿,春晓待飞筇:告诉那些年长者,春天早晨准备拄着竹子做的拐杖上山。 【赏析】
逐句释义及赏析 寻诗 这句表达了诗人寻找诗句的心境,即在秋天的山里寻觅着黄叶堆中隐藏的美好诗句。 - 注释:秋、山、黄叶堆。 - 赏析: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诗人漫步在秋山之中,寻找着那些被黄叶覆盖的诗句的画面。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诗歌创作的渴望。 只在秋山里 强调了诗人活动的范围和场所,仅在秋天的山林中寻找。 - 注释:秋、山。 - 赏析:通过“只在”二字
【注释】 去去:离去。莫:不要,别。苍茫:辽阔无边的样子。塞上:边塞。秋:指秋天。死生:生死。从此异:从此以后就不一样了。人马:这里指战马和士兵。尽成愁:都成了忧愁。唯:只是、只。鬼门幽:鬼门关的深处。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任睢阳判官时,为送友人远行而作。 诗的前两句是说,友人即将离去,不要再回头望一眼;因为那茫茫的塞北已经是一个秋天。这两句是写景,但景色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冒雪过苏筑 - “冒雪过苏”意味着诗人不畏严寒,冒着大雪前行。“苏”,可能是指苏州,也可能是诗人自指。这里的“过”表示经过或穿越的意思。 - 这是全诗的开头,表达了一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2. 所思何必远 - 这里的“所思”指心中的思绪或者所怀念的人或事。“何必远”表示思念的对象并不遥远,不需要走很远的路去实现思念。 -
晚步 钟声随我去,隐隐度前湾。 遥望深松暮,应多野鹤还。 客心在秋水,微月出空山。 任意缓归步,柴门不用关。 【注释】: - 钟声随我去:指随着钟声的引导,我独自前行 - 隐隐度前湾:隐约传来的钟声仿佛穿过小河的波涛 - 深松暮:深山里的松树到了傍晚时分更加深沉 - 应多野鹤还:估计傍晚时有成群的野鸟飞回巢中 - 客心在秋水:我的客居之心如同秋天的水一样平静 - 微月出空山
送别 独自离开家乡去,乡间小路还很长。 两点泪光似丈夫泪,一天孤鹜秋水凉。 幸好未为客死他乡,未了此生愁绪难解。 回首离别处,沙平黑雾浓密密。 注释: - 送别:这首诗是作者在送别客人时所作。 - 单身从此去:指作者独自一人即将离开家乡。 - 乡路尚悠悠:乡间小路漫长而悠远。 - 两点丈夫泪:指作者的眼泪像两滴眼泪一样晶莹剔透。 - 一天孤鹜秋:形容秋天的景象,孤独的野鸭在水面上飞翔。 -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把茆也足够了,拓地更精神。 静坐饱秋色,开书见古人。 童乌时问难,慧远复来频。 何必桃花水,萧然即避秦。 注释: - 把茆:指搭建茅屋、盖茅草屋。 - 亦已足:意思是满足于现状。 - 拓地更精神:开拓土地,使土地更加生机勃勃。 - 童乌:儿童。 - 时问难:不时提问和质疑。 - 慧远:禅宗五祖之一,姓慧名远,是六朝时期著名的禅师。 - 复来频:频繁到来。 - 桃花水
【注释】 居山:住在山上。元:本来。此山人:指自己。似我山居日日新:好像我这样的山居生活是天天更新的。 莫笑浮生无定止,但逢好石足乡邻:不要嘲笑人生的无常不定,只要遇上好的石头,就是邻居。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山林生活的自述。诗人说自己本来是住山的人,每天与山水相伴,过着“日日新”的生活。他并不嫌弃自己的隐居生活平淡无奇、毫无生气,反而庆幸能遇到一块好的石头,这也算是一个好邻居了
【注释】 杂咏:随意吟咏。 入山:指隐居山林。 娑(sā)罗:树名,这里指松柏。 衲衣:袈裟。 茅茨(cú):屋舍的屋顶用草覆盖。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生活的诗,诗人在青山绿水间,与世隔绝,过着清闲自在的生活。全诗以简练的笔墨,描绘出了一幅宁静幽雅的山水画面,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喜爱之情。 首句“竹杖随身任我移”,描绘了诗人轻松自在、随性而为的状态。他手持竹杖
注释: 曲曲溪流,即曲折的山间小溪。去复回,形容溪流曲折往复。山花夹路,指山上的花在路边盛开。石门,这里指石制的门。老僧,即僧人。望见,看见。频挥手,意思是频频挥手示意。莫带红尘一点来,意思是不要带一点尘世的繁华。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山间景色和寺庙生活的诗歌。诗中通过描绘山间小路、山花、石门以及老僧的行为,展现了一幅宁静、美丽的山水画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繁华的远离和对自然生活的喜爱。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间景象,横路的枯松上挂着古藤,几年来诗人踏着雪走过这里。偶然间看到老虎的痕迹和人的脚印,知道是位长眉赤脚的僧人在山中行走。 注释: - 横路:道路。 - 枯松:干枯的松树。 - 挂古藤:挂着古老的藤蔓。 - 踏雪:踏着积雪。 - 来曾:曾经来过。 - 偶看:偶然看到。 - 虎迹:老虎的足迹。 - 人迹:人的足迹。 - 知:知道。 - 长眉赤脚僧:指一位长着长眉毛且光着脚的僧人。
【注释】 入山杂咏二十首:是杜甫晚年的一组七律,作于大历二年(767),时杜甫在夔州、云安、成都等地。这组诗共二十首,每句八字,四句为一韵,共八韵,每韵八句,共十联。 翻思二十年前事:翻思,回忆;二十年前的事,指天宝十三载(754)。 翠幕华堂:翠幕,绿色的帘幕,形容豪华富丽;华堂,华丽厅堂。 【赏析】 此诗为诗人晚年在云安县所作。诗人以主人自比,说自己与主人无异;以客人自居
注释: 1. 老大无家也有筇(qiong):形容年纪大,没有家庭。筇竹是制作手杖的竹材,这里借指手杖。 2. 寻山山顶有高松:寻找山中的高树。高松指的是高大挺拔的松树。 3. 芒鞋常恐行来遍:担心穿着草鞋走得太频繁。芒鞋指的是用草制成的鞋,这里比喻行走的人。 4. 一日排云到一峰:一天之内登上一座山峰。排云是指云层,这里是形容登山之快。 译文:虽然年纪大了,但没有家可归,但是有手杖可以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