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宿僧堂即便行,主人留客客无情。
磬声只到山门止,一路猿啼共鸟鸣。
注释:我昨晚在寺里过夜,今天一早就急忙上路。主人留我住下,我却不想留下。寺庙里的钟声只响到山门那里就停了,一路上猿啼鸟叫,伴我前行。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入山的所见所闻,表现了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诗中“磬声只到山门止,一路猿啼共鸟鸣”描绘了山林之中自然声音的和谐美好,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深深喜爱。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生活态度。
一宿僧堂即便行,主人留客客无情。
磬声只到山门止,一路猿啼共鸟鸣。
注释:我昨晚在寺里过夜,今天一早就急忙上路。主人留我住下,我却不想留下。寺庙里的钟声只响到山门那里就停了,一路上猿啼鸟叫,伴我前行。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入山的所见所闻,表现了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诗中“磬声只到山门止,一路猿啼共鸟鸣”描绘了山林之中自然声音的和谐美好,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深深喜爱。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生活态度。
诗句注释译文与赏析 《暮归》杜甫诗作赏析 1. 诗句原文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野老添丁口,村妇去荷锄。 客衣谁为浣?僧舍晚钟初。 2. 诗句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诗人在傍晚时分,从青翠的山上下来的场景。山中的月亮一直伴随着他回家。夜晚降临后,他在山中经历了一场暴雨,雨水打湿了他的衣服和鞋子,但他仍然坚持前行。最后,他在寺庙里找到一个空房间,便住了下来。 3.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勃所作的《滕王阁序》的一部分。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翻译和赏析: ``` 咫尺阻言笑,其如风雨何? ``` 译文: 近在咫尺却难以与朋友畅谈笑声,这像风雨一样令人无奈。 ``` 展书当事业,壮志此消磨。 ``` 译文: 翻开书籍就像投身于事业,但雄心壮志被消磨得一干二净。 ``` 竟日掩门户,千年一咏歌。 ``` 译文: 整天闭门不出,只能吟诵古人的诗歌来寄托哀思。
【注释】 诸山:指周围群山。 当午:正午时分,太阳高悬。 妙理:佛家语,指深奥的道理或禅理。 缭绕:盘旋缭绕。 应藏:应当隐藏。应,表推测语气,意为“应该”。 听法龙:佛教传说中,龙是佛法的传播者,故云“听法龙”,即佛经的翻译者,也称为“龙象”。 【赏析】 《游谭家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这首诗写于唐天宝三年(744年)作者游历江西时所作,诗中描绘了潭柘寺周边群山环抱的景色
【注释】 怀千山诸子:怀念隐居在千山的诸子。 野衲还山去,深居第几重:野衲指和尚,用和尚的修行比喻隐者的隐居生活。第几重指山中居住的层次。 遥知岩石侧,犹有汉唐松:远远地看见山岩边,还有像汉朝和唐朝时种植的古松树。 施食下林雀,安禅护洞龙:在树林里投食给飞来的雀鸟,让它们安心下来;保护洞穴中的龙不受伤害。 寄言诸老宿,春晓待飞筇:告诉那些年长者,春天早晨准备拄着竹子做的拐杖上山。 【赏析】
逐句释义及赏析 寻诗 这句表达了诗人寻找诗句的心境,即在秋天的山里寻觅着黄叶堆中隐藏的美好诗句。 - 注释:秋、山、黄叶堆。 - 赏析: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诗人漫步在秋山之中,寻找着那些被黄叶覆盖的诗句的画面。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诗歌创作的渴望。 只在秋山里 强调了诗人活动的范围和场所,仅在秋天的山林中寻找。 - 注释:秋、山。 - 赏析:通过“只在”二字
【注释】 去去:离去。莫:不要,别。苍茫:辽阔无边的样子。塞上:边塞。秋:指秋天。死生:生死。从此异:从此以后就不一样了。人马:这里指战马和士兵。尽成愁:都成了忧愁。唯:只是、只。鬼门幽:鬼门关的深处。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任睢阳判官时,为送友人远行而作。 诗的前两句是说,友人即将离去,不要再回头望一眼;因为那茫茫的塞北已经是一个秋天。这两句是写景,但景色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冒雪过苏筑 - “冒雪过苏”意味着诗人不畏严寒,冒着大雪前行。“苏”,可能是指苏州,也可能是诗人自指。这里的“过”表示经过或穿越的意思。 - 这是全诗的开头,表达了一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2. 所思何必远 - 这里的“所思”指心中的思绪或者所怀念的人或事。“何必远”表示思念的对象并不遥远,不需要走很远的路去实现思念。 -
晚步 钟声随我去,隐隐度前湾。 遥望深松暮,应多野鹤还。 客心在秋水,微月出空山。 任意缓归步,柴门不用关。 【注释】: - 钟声随我去:指随着钟声的引导,我独自前行 - 隐隐度前湾:隐约传来的钟声仿佛穿过小河的波涛 - 深松暮:深山里的松树到了傍晚时分更加深沉 - 应多野鹤还:估计傍晚时有成群的野鸟飞回巢中 - 客心在秋水:我的客居之心如同秋天的水一样平静 - 微月出空山
送别 独自离开家乡去,乡间小路还很长。 两点泪光似丈夫泪,一天孤鹜秋水凉。 幸好未为客死他乡,未了此生愁绪难解。 回首离别处,沙平黑雾浓密密。 注释: - 送别:这首诗是作者在送别客人时所作。 - 单身从此去:指作者独自一人即将离开家乡。 - 乡路尚悠悠:乡间小路漫长而悠远。 - 两点丈夫泪:指作者的眼泪像两滴眼泪一样晶莹剔透。 - 一天孤鹜秋:形容秋天的景象,孤独的野鸭在水面上飞翔。 -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把茆也足够了,拓地更精神。 静坐饱秋色,开书见古人。 童乌时问难,慧远复来频。 何必桃花水,萧然即避秦。 注释: - 把茆:指搭建茅屋、盖茅草屋。 - 亦已足:意思是满足于现状。 - 拓地更精神:开拓土地,使土地更加生机勃勃。 - 童乌:儿童。 - 时问难:不时提问和质疑。 - 慧远:禅宗五祖之一,姓慧名远,是六朝时期著名的禅师。 - 复来频:频繁到来。 - 桃花水
注释:已经走过几座山头,看见溪云层层叠叠,忽然听到山林之外传来一声钟响。想要寻找的人却没有人回答,满地都是纵横交错的老虎脚印。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林间行走的情景。首句“已过溪云几十重”,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走过几座山头后,所见的景色变化。次句“忽闻林外一声钟”,则点明了诗人所处的环境是山林之间,而此时突然听到了一声钟响。第三句“欲寻人处无人问”,则是诗人的内心独白
注释: 杖头到处是吾家,瓶钵都将挂树桠。 拄着拐杖到处走,家中的瓶碗都挂在树枝上。 趺坐偶然盘石上,不须山鸟更衔花。 盘腿坐着偶然坐在石头上,不必让山鸟再衔花来供养。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山林中行走时所作,描绘了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 第一句“杖头到处是吾家”,描绘了诗人在山林中行走时,随身带着的拐杖成为了他的家。这里的“杖头”既是指拐杖,也暗指诗人行走时的身影
注释: 1. 老大无家也有筇(qiong):形容年纪大,没有家庭。筇竹是制作手杖的竹材,这里借指手杖。 2. 寻山山顶有高松:寻找山中的高树。高松指的是高大挺拔的松树。 3. 芒鞋常恐行来遍:担心穿着草鞋走得太频繁。芒鞋指的是用草制成的鞋,这里比喻行走的人。 4. 一日排云到一峰:一天之内登上一座山峰。排云是指云层,这里是形容登山之快。 译文:虽然年纪大了,但没有家可归,但是有手杖可以依靠
【注释】 山花:指山间的野花。历乱杂蒿莱:杂乱地生长在野草之中。一度来寻:一次来到这里寻找。旧处:以前住过的地方。笑予频去又频回:嘲笑我频频前来,又频频离去。 【译文】 山上的野花丛生杂乱地长在野草之中,有花就有草丛,有草就有花,一片山野风光;你每次来到这地方,都能找到新的美景;你离开后,这些花又开得那么鲜艳,仿佛它们从未因你的离去而改变过。 【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诗人以“山花”为题
【注释】 一双草履一边瓢:形容自己生活清贫,没有钱买鞋和水壶。一瓢:用瓢喝水。 一卷残书伴寂寥:形容自己孤身一人,无依无靠,只能以读书为乐。 莫道无枝枝未稳,从今更不羡鹪鹩(yáo liáo 鸟):《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鸟能飞万里,而小雀却只能飞到树枝上。这里用鹪鹩比喻自己,说自己现在的生活虽然清苦,但比起那些只会飞到树枝上的小鸟来说已经好得多了,因此不必再羡慕它们了。 【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作者情感、写作背景、诗句赏析等综合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理解诗作内容的大意,又要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首先要读懂原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在此基础上,结合注释作答。 题干是“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所以答题时首先要注意格式要求,然后根据要求进行赏析。 “何处非吾得志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