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说辽阳诸弟子,重重积雪尽冲开。
无非只畏山僧饿,个个怀将山药来。
【解析】
本诗是一首描写山中景色的七绝,描绘了辽阳诸弟子开雪的情景。前两句写景:说一说辽地的众弟子,重重积雪都冲开了;后三句写情:无一个不是畏惧饥饿的山僧,个个怀揣山药而来。“金塔山”即金台山,在今辽宁沈阳市东北。
【答案】
见说辽阳诸弟子,重重积雪尽冲开。
无非只畏山僧饿,个个怀将山药来。
见说辽阳诸弟子,重重积雪尽冲开。
无非只畏山僧饿,个个怀将山药来。
【解析】
本诗是一首描写山中景色的七绝,描绘了辽阳诸弟子开雪的情景。前两句写景:说一说辽地的众弟子,重重积雪都冲开了;后三句写情:无一个不是畏惧饥饿的山僧,个个怀揣山药而来。“金塔山”即金台山,在今辽宁沈阳市东北。
【答案】
见说辽阳诸弟子,重重积雪尽冲开。
无非只畏山僧饿,个个怀将山药来。
诗句注释译文与赏析 《暮归》杜甫诗作赏析 1. 诗句原文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野老添丁口,村妇去荷锄。 客衣谁为浣?僧舍晚钟初。 2. 诗句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诗人在傍晚时分,从青翠的山上下来的场景。山中的月亮一直伴随着他回家。夜晚降临后,他在山中经历了一场暴雨,雨水打湿了他的衣服和鞋子,但他仍然坚持前行。最后,他在寺庙里找到一个空房间,便住了下来。 3.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勃所作的《滕王阁序》的一部分。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翻译和赏析: ``` 咫尺阻言笑,其如风雨何? ``` 译文: 近在咫尺却难以与朋友畅谈笑声,这像风雨一样令人无奈。 ``` 展书当事业,壮志此消磨。 ``` 译文: 翻开书籍就像投身于事业,但雄心壮志被消磨得一干二净。 ``` 竟日掩门户,千年一咏歌。 ``` 译文: 整天闭门不出,只能吟诵古人的诗歌来寄托哀思。
【注释】 诸山:指周围群山。 当午:正午时分,太阳高悬。 妙理:佛家语,指深奥的道理或禅理。 缭绕:盘旋缭绕。 应藏:应当隐藏。应,表推测语气,意为“应该”。 听法龙:佛教传说中,龙是佛法的传播者,故云“听法龙”,即佛经的翻译者,也称为“龙象”。 【赏析】 《游谭家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这首诗写于唐天宝三年(744年)作者游历江西时所作,诗中描绘了潭柘寺周边群山环抱的景色
【注释】 怀千山诸子:怀念隐居在千山的诸子。 野衲还山去,深居第几重:野衲指和尚,用和尚的修行比喻隐者的隐居生活。第几重指山中居住的层次。 遥知岩石侧,犹有汉唐松:远远地看见山岩边,还有像汉朝和唐朝时种植的古松树。 施食下林雀,安禅护洞龙:在树林里投食给飞来的雀鸟,让它们安心下来;保护洞穴中的龙不受伤害。 寄言诸老宿,春晓待飞筇:告诉那些年长者,春天早晨准备拄着竹子做的拐杖上山。 【赏析】
逐句释义及赏析 寻诗 这句表达了诗人寻找诗句的心境,即在秋天的山里寻觅着黄叶堆中隐藏的美好诗句。 - 注释:秋、山、黄叶堆。 - 赏析: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诗人漫步在秋山之中,寻找着那些被黄叶覆盖的诗句的画面。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诗歌创作的渴望。 只在秋山里 强调了诗人活动的范围和场所,仅在秋天的山林中寻找。 - 注释:秋、山。 - 赏析:通过“只在”二字
【注释】 去去:离去。莫:不要,别。苍茫:辽阔无边的样子。塞上:边塞。秋:指秋天。死生:生死。从此异:从此以后就不一样了。人马:这里指战马和士兵。尽成愁:都成了忧愁。唯:只是、只。鬼门幽:鬼门关的深处。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任睢阳判官时,为送友人远行而作。 诗的前两句是说,友人即将离去,不要再回头望一眼;因为那茫茫的塞北已经是一个秋天。这两句是写景,但景色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冒雪过苏筑 - “冒雪过苏”意味着诗人不畏严寒,冒着大雪前行。“苏”,可能是指苏州,也可能是诗人自指。这里的“过”表示经过或穿越的意思。 - 这是全诗的开头,表达了一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2. 所思何必远 - 这里的“所思”指心中的思绪或者所怀念的人或事。“何必远”表示思念的对象并不遥远,不需要走很远的路去实现思念。 -
晚步 钟声随我去,隐隐度前湾。 遥望深松暮,应多野鹤还。 客心在秋水,微月出空山。 任意缓归步,柴门不用关。 【注释】: - 钟声随我去:指随着钟声的引导,我独自前行 - 隐隐度前湾:隐约传来的钟声仿佛穿过小河的波涛 - 深松暮:深山里的松树到了傍晚时分更加深沉 - 应多野鹤还:估计傍晚时有成群的野鸟飞回巢中 - 客心在秋水:我的客居之心如同秋天的水一样平静 - 微月出空山
送别 独自离开家乡去,乡间小路还很长。 两点泪光似丈夫泪,一天孤鹜秋水凉。 幸好未为客死他乡,未了此生愁绪难解。 回首离别处,沙平黑雾浓密密。 注释: - 送别:这首诗是作者在送别客人时所作。 - 单身从此去:指作者独自一人即将离开家乡。 - 乡路尚悠悠:乡间小路漫长而悠远。 - 两点丈夫泪:指作者的眼泪像两滴眼泪一样晶莹剔透。 - 一天孤鹜秋:形容秋天的景象,孤独的野鸭在水面上飞翔。 -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把茆也足够了,拓地更精神。 静坐饱秋色,开书见古人。 童乌时问难,慧远复来频。 何必桃花水,萧然即避秦。 注释: - 把茆:指搭建茅屋、盖茅草屋。 - 亦已足:意思是满足于现状。 - 拓地更精神:开拓土地,使土地更加生机勃勃。 - 童乌:儿童。 - 时问难:不时提问和质疑。 - 慧远:禅宗五祖之一,姓慧名远,是六朝时期著名的禅师。 - 复来频:频繁到来。 - 桃花水
【注释】: 山南父老扣柴扃:山南地区的父亲们敲着柴门。 世利谁云远翠屏:世上的利益,谁说它遥远如翠色屏风? 一斛细粮钱一串:用一斛米换一串钱。 请僧为转法华经:请和尚为人们诵读《法华经》。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公元1087年(元祐二年)在金塔山居时所作,二十首诗描绘了他在山中的生活和情趣。 “山南父老扣柴扃”,意思是说山南地区的父亲们都来敲柴门。这一句写出了诗人的生活环境
诗句:一个小麃相得甚,穿林度壑必相随。 译文:一个小刺猬相互非常融洽,穿过树林越过山涧必定相伴。 注释:麃,古代对刺猬的称呼。得甚,融洽的意思。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小刺猬之间深厚的友谊,无论何时何地都彼此陪伴。这种动物之间的情感与人类的情感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让人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好。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这种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
【解析】 “金塔”为题,是咏怀诗的一种。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友人深深的怀念之情。 其一,首句点明自己虽然身处山中,但并没有感到孤立无援,因为山上的僧人与朋友一样多。这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突出了诗人与朋友们之间的友谊深厚。二句写自己住进了云间,结识了一些僧人,结交了新的朋友。三、四句描绘了一个沙弥的形象:头戴竹笠,骑着牛一直上到高高的山顶,表现了他不畏艰险的精神风貌。 其三
注释:金塔山居杂咏二十首。这组诗共二十首,这是其中的一首。 青青的山菜,我无法分辨它们的名字,暂时只能与隐士一样,过着隐居的生活。 驴蹄狗脚虽然可以凭借呼唤来使用,但我不羡慕龙须那样的美称,因为我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标。 赏析:这是一首表达隐者心境的诗,诗人在山中生活,无法分辨各种山菜的名称,只能暂时过上隐居的生活。他并不羡慕那些拥有尊贵地位的人,因为他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标
金塔山居杂咏二十首 雪里何人担布袋,沙弥望见笑声哗。 昨宵好梦频频见,定是新城道士家。 【注释】 雪里:在雪中或雪地中。 担布袋:背着一袋米,指僧人。 沙弥(shāmí):和尚的通称,旧时出家人之弟子,未受戒的青年男子。 笑:这里指“笑语”或“嬉笑”。 好梦:美好的梦境。 新城:即新城道观。 【赏析】 《金塔山居杂咏二十首》是明代文学家高启创作的组诗作品。这组诗共20首,写于高启任太学博士期间
``` 金塔山居杂咏二十首·其十六 铜炉岂必施家铸,木几中央照眼辉。 译文:铜炉不必一定是家族制作的,木几放在房间中央,光线照亮了整个房间。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赞美。诗人用“铜炉”和“木几”两个元素,巧妙地展示了生活的质感和氛围。铜炉代表着家族传承的工艺,而木几则是家居中常见的家具,两者结合,展现了一种简单而温馨的生活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