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花莫作菊,东篱成荒丛。
作木莫作松,孤高孰与同。
何如萧与艾,雨露亦丰茸。
节序暗易换,只恐是秋风。
注释:
作花:开花。莫:不要,不要做。菊:菊花,指代牡丹。
东篱:东方的篱笆,这里指代菊花。
成荒丛:长满了荒芜的丛草。
松:松树,这里指代竹子。
孰与同:谁能够和它一样?
萧:艾蒿。
艾:一种植物,这里指代芦苇。
丰茸:茂盛的样子。
节序暗易换:季节变化很快。
只恐是秋风:只怕已经是秋天了。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于自然界中各种植物的观察和感受,通过对比不同植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看法。首句“古意二首”点明了主题,即古代文人对于自然之美的独特见解和追求。
一、二句以牡丹和竹子为代表,赞美它们各自独特的美。诗人认为,虽然牡丹美丽,但不如菊花那样耐寒;竹子虽然清高,但不及松树般坚韧。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理解和欣赏。
三四句则转而以艾蒿和芦苇为例,说明即使是这些平凡的植物也有着自己的优点。诗人认为,无论是艾蒿还是芦苇,都能够得到雨露的滋养,生长得茂盛而繁茂。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平凡事物的珍视和赞赏。
五六句则进一步强调了季节变换的迅速,并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岁月无情的感慨。诗人认为,季节的变化是如此迅速,以至于人们往往来不及欣赏美景就已经到了下一个季节。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感叹。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的自我感慨。诗人认为,尽管四季变换不断,但秋天总是悄然而至。因此,人们应该珍惜每一个季节的美好,不要等到秋天来临才后悔莫及。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活哲理的深刻理解,也是整首诗的总结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