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滨人去远,岳岳斗边看。
入室思追步,乘风愧刷翰。
纲常千古重,胆气万奸寒。
孰揭擎天柱,颓波一障澜。

【注释】

渭滨:指渭水边,古人以渭水为关中地区的象征。

岳岳:高大的山势。

入室:进入书院。

乘风愧刷翰:意思是惭愧地写文章,因没有像古人那样乘着风去写文章(“乘风”是说好风),所以觉得惭愧。

纲常:纲纪、法度和常规。

万奸:千千万万的小人。

擎天柱:比喻能支撑天下的大人物或大事业。

颓波:指混乱的波涛。

【赏析】

渭滨书院,在长安西北。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在此讲学,并作《送李愿归盘谷序》,文中提到渭滨多贤人,故名渭滨书院。此诗首联写景,次联抒情,结联议论,意蕴丰富。全诗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渭水之滨,人才辈出,韩愈曾在此讲学,故称“渭滨人”。诗人遥想当年,渭滨书院人去远矣,但那高峻的山峰依然屹立在面前。这两句诗通过写景来抒发感慨。渭水之畔,古贤辈出,韩愈曾在此地讲学,如今他离去了,但山峦依旧。这种对比,使人感到人事的变迁和历史的无情。诗人感叹时光飞逝,人事已非,同时也表达了对前贤的怀念之情。

第三联是作者对书院中前辈学者的追忆。诗人步入书院,心中充满了敬仰之情。然而,当他站在那些前辈学者曾经走过的地方时,不禁想起了他们的言行举止。他们勤奋学习,严谨治学,为国家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而今天,这些人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们的精神仍然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第四联则是对当前社会现象的评论。诗人认为,纲常重于泰山,胆气胜于雷霆。这里的“纲常”指的是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是社会的基础和核心。而“胆气”则是指勇气和决心,是实现正义和进步的关键。诗人认为,只有坚守这些原则和精神,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做出贡献。同时,他也表达了对那些千千万万的小人的不满和厌恶。这些人总是试图破坏社会秩序和稳定,制造混乱和祸害。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坚决抵制他们的干扰和影响。

最后一句是诗人对自己未来的期望和承诺。他希望能够成为像擎天柱一样的伟大人物,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也表示自己将不会让颓废的波浪再次席卷大地。这里,“颓波”指的是社会的混乱和衰败。诗人希望用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一现状,使其重回正轨并走向繁荣。

这首诗通过对渭滨书院的描写和对前贤的追忆,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切以及对个人责任的认识。同时,它也体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