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斗江中息,渔歌泽上苏。
盘堆仍角黍,杯沥带菖蒲。
月向将弦上,风从隔竹呼。
池亭欣避暑,谁复吊湘无。
诗句“端阳后二日”出自《龙斗江中息,渔歌泽上苏。盘堆仍角黍,杯沥带菖蒲。月向将弦上,风从隔竹呼。”,全诗如下:
龙斗江中息,渔歌泽上苏。
盘堆仍角黍,杯沥带菖蒲。
月向将弦上,风从隔竹呼。
池亭欣避暑,谁复吊湘无。
接下来我将逐句进行详细解读:
- 龙斗江中息:这句话描绘了端午过后的江水平静的景象,龙舟比赛结束后,江面上恢复了宁静。
- 渔歌泽上苏:“渔歌”指的是渔民在河边唱着歌谣庆祝节日,而“泽上苏”意味着节日之后的生活重新恢复生机。
- 盘堆仍角黍: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和食用粽子,这里用“盘堆”来形容粽子堆积如山,而“仍角黍”则是指粽子的形状像角黍(一种古代的粮食)。
- 杯沥带菖蒲:端午节有喝雄黄酒的习惯,雄黄酒会加入菖蒲来驱邪,所以“杯沥带菖蒲”形象地描述了这一习俗。
- 月向将弦上:这里的“弦”可能指的是挂在高处的柳条,古人常常用它来挂灯或风筝。月亮挂在高高的柳枝上,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 风从隔竹呼:这句描述的是风从竹林中吹过,声音仿佛在呼唤。
- 池亭欣避暑:“池亭”指的是池边的亭子,夏日里人们喜欢在这里避暑。
- 谁复吊湘无:屈原在端午节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所以这里用“吊湘”指代屈原,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怀念之情。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自然景观,同时蕴含着诗人对屈原的深切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