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馀里。

凡山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馀钱,六绝也。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天目》。下面我将逐一解释诗句,并附上注释和赏析。

诗句翻译:

  1.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从庄严肃穆到山巅之间,大约有二十里的路程。
  2. 凡是山深僻之处大多荒凉,峭削之山鲜见迂曲,貌古则缺乏妍美,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为山之病。
  3. 天目山脉上满是壑谷,飞瀑流泉潺潺作响,犹如万匹白色绢帛,一绝也。
  4. 岩石色泽苍润,石头骨骼奥妙精巧,石径曲折,石壁挺拔陡峭,二绝也。
  5. 虽然山谷深邃、岩洞清幽,庵堂房屋都非常精美,三绝也。
  6. 我耳不听雷声,而天目山雷声很小,听之如婴儿啼哭,四绝也。
  7. 清晨起来看云,在深渊峡谷之下,白色纯净如同绵绸,奔腾翻滚如同波浪,将大地都映成琉璃海,众山尖出云之上像浮萍一样,五绝也。
  8. 但是变幻莫测的云彩最不常见,其观景之美令人惊叹,非山居之人不能尽悉其形状;大山中树木大的将近四十围,松树形似伞盖,高不过数尺,一株直值一万多元钱,六绝也。
  9. 头茶的香气远胜龙井,笋的味道类绍兴破塘,而清香过之,七绝也。
  10. 我称大江以南,修真栖隐之地,没有超过天目的,便有出尘脱俗的想法了。

赏析:
这首《天目》诗通过描绘天目山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和深刻理解。诗中的“天目”是指浙江省杭州市西部的天目山脉,这里山势雄伟,风景秀丽,被誉为江南的仙境。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天目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其中“从庄肃至颠”,表达了山路的高低起伏和景色的变化多端。“可二十馀里”,说明山路虽长,但沿途风光无限,值得游览。

接下来的四句分别描述了天目山的不同景观特色。如“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都是对天目山岩石质地和形态的生动描述。这些形容词不仅展示了天目山的自然美,也反映了诗人深厚的艺术修养和敏锐的观察力。

最后八句则是诗人对天目山自然环境的赞美。如“晓起看云”,“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于天目山的壮丽景色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诗中还透露出诗人对于生活哲理的思考。如“便有出缠结室之想”,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这种思想与道家哲学中追求自然、无为而为的理念相契合,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人格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天目山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它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