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之烧香煮茶者。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

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觉最上乘也。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愚不肖之近趣也,以无品也,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或为酒肉,或为声伎,率心而行,无所忌惮,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此又一趣也。迨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

这首诗是关于对“趣”的理解的,即人们在生活中寻求的乐趣。诗中提到了人们对“趣”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的不同阶段和结果。以下是逐句的译文和注释: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    
世人难以得到的东西只有乐趣。    
    
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    
乐趣如同山色、水味、花光、美女的姿态,即使是善于言谈的人也不能用简单的话语形容它,只有能够领会的人才能知道。    
    
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之烧香煮茶者。    
现在的人追求快乐的名字,试图寻找快乐的样子,于是有人研究书画、涉足古董以追求清高,将心思寄托于虚无缥缈的地方,远离尘世纷扰,又有些人像苏州人一样烧香煮茶来寻求一种超然的生活。    
    
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    
这些都是对趣味肤浅的理解,与情趣无关。    
    
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    
当一个人还是孩子时,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趣味,但生活中没有哪里不是充满了趣味。面部表情随意、目光呆滞、口吐喃喃之声而想要说话、双脚跳跃而不安定,人生中真正的乐趣,真的莫过于此时。孟子所说的不失赤子之心、老子所说的能婴儿般生活,就是指这种情况。    
    
趣之正等正觉最上乘也。    
真正的乐趣是最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    
山林中的人,不受任何拘束,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所以即使不去追求乐趣,也能接近它。    
    
愚不肖之近趣也,以无品也,品愈卑,故所求愈下。    
愚昧无知的人更接近于乐趣,因为他们缺乏修养,品质越低,因此他们所追求的事物就越低级。    
    
或为酒肉,或为声伎,率心而行,无所忌惮,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此又一趣也。    
有的人为了酒肉,有的人为了声乐技艺,随心所欲地行动,无所顾忌,自以为在这个世界上已经达到了绝顶,因此对于世界的嘲笑毫不在意,这也是一种寻求乐趣的方式。    
    
迨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    
等到年龄渐长,官位渐高,品格逐渐高尚之后,一个人的身体被束缚住,心灵也被荆棘刺伤,身体和心灵的每一个角落都被各种知识和经验所限制,深入到事物的道理之中,但是与乐趣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