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朝圣节、冬至、正旦大朝则会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则奉天门,即古之外朝也。而内朝独缺。然非缺也,华盖、谨身、武英等殿,岂非内朝之遗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刘基,永乐以来如杨士奇、杨荣等,日侍左右,大臣蹇义、夏元吉等,常奏对便殿。于斯时也,岂有壅隔之患哉?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三殿高閟,鲜或窥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积。孝宗晚年,深感有慨于斯,屡召大臣于便殿,讲论天下事。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常朝之外,即文华、武英二殿,仿古内朝之意,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从、台谏各一员上殿轮对;诸司有事咨决,上据所见决之,有难决者,与大臣面议之;不时引见群臣,凡谢恩辞见之类,皆得上殿陈奏。虚心而问之,和颜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尽。陛下虽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灿然毕陈于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内朝所以通远近之情。如此,岂有近时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时,明目达聪,嘉言罔伏,野无遗贤,亦不过是而已。
以下是对《亲政篇》逐句的解读和翻译:
国朝圣节、冬至、正旦大朝则会奉天殿:在古代,皇帝会在特定的节日(如冬至)或重要时刻(如正旦),即新年第一天,聚集朝臣到奉天殿举行盛大的朝会。这是古代的正朝,是朝廷最重要的政治活动之一。
常日则奉天门:除了特殊的圣节和节日,皇帝的日常办公地点是奉天门。奉天门是皇帝日常处理政务的地方,象征着皇权的象征。
而内朝独缺:但是,内朝这种重要的政治议事机构在现代已经缺失。内朝是古代一种重要的政府形式,类似于现代的内阁或者顾问团队,负责为皇帝提供政治建议和支持。
然非缺也,华盖、谨身、武英等殿:然而,这不是缺少内朝,而是这些宫殿实际上是古代内朝的遗制。这些宫殿在历史上曾经是皇帝处理政务和接见大臣的地方。
洪武中如宋濂、刘基,永乐以来如杨士奇、杨荣等:从洪武时期到永乐时期,有多位官员如宋濂、刘基等人曾侍奉于皇帝左右,参与政事。他们都是明朝初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学者。
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皇帝在每天的朝会上后,就不再接见群臣。这意味着皇帝与朝臣之间的沟通减少了,影响了政治的透明度和政府的运作效率。
三殿高閟,鲜或窥焉:这三大殿被严密保护,很少有人能够进入。这可能是为了防止权力滥用或其他问题的发生。
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积:由于信息的不畅通和政治上的隔阂,皇帝与臣民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信息不畅和隔阂。这导致了国家的许多弊端逐渐积累。
孝宗晚年,深感有慨于斯:孝宗在晚年时,对这种情况感到遗憾和忧虑。这表明皇帝对政治状况的变化有了深刻的认识。
屡召大臣于便殿,讲论天下事:孝宗晚年多次召集大臣在便殿讨论国家大事。这表明了皇帝试图通过与大臣的交流来解决政治上的问题。
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但遗憾的是,尽管有改革的意愿,但百姓仍然无法享受到最好的治理成果。这表达了一种遗憾和不满,因为民众未能亲眼见证理想的治国方式。
王鏊的《亲政篇》不仅是一篇政治论文,更反映了作者对当时政治状况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期望。它不仅提出了恢复内朝的建议,还指出了皇帝与朝臣之间沟通的重要性以及政治透明度的必要性。通过这种方式,王鏊希望建立一个更加透明、公正的政治体系,以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