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不忍的念头,是生民生物之根芽;一段不为的气节,是撑天撑地之柱石。故君子于一虫一蚁不忍伤残,一缕一丝勿容贪冒,便可为万物立命、天地立心矣。
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焰冰竞;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
学者动静殊操、喧寂异趣,还是锻炼未熟,心神混淆故耳。须是操存涵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的景象;风狂雨骤处,有波恬浪静的风光,才见处一化齐之妙。
心是一颗明珠。以物欲障蔽之,犹明珠而混以泥沙,其洗涤犹易;以情识衬贴之,犹明珠而饰以银黄,其洗涤最难。故学者不患垢病,而患洁病之难治;不畏事障,而畏理障之难除。
躯壳的我要看得破,则万有皆空而其心常虚,虚则义理来居;性命的我要认得真,则万理皆备而其心常实,实则物欲不入。
诗句释义与译文:
- 一点不忍的念头,是生民生物之根芽;一段不为的气节,是撑天撑地之柱石。故君子于一虫一蚁不忍心伤残,一缕一丝不容许贪冒,便可为万物立命、天地立心矣。
- 注释:不忍的念头:指对众生怀有慈悲之心。生民生物之根芽:比喻众生的生命之始。不为的气节:指坚定不移的志节。撑天撑地之柱石:比喻坚定的意志如同支撑天地的柱子。
- 赏析:此句强调了仁慈与坚定的重要性,指出君子应有怜悯之心对待小虫,保持高尚的气节来支撑天地。这是儒家提倡的“仁者爱人”和“君子之道”的精神表现。
- 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焰冰竞;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
- 注释:拨开世上尘氛:清除世间的纷扰。胸中自无火焰冰竞:形容心境清明,没有争执和矛盾。心中鄙吝:指心中杂念和私欲。眼前时有月到风来:比喻心境宁静,享受自然之美。
-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比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心灵境界,即摆脱世俗纷扰,达到内心平和的状态。诗人追求一种淡泊明志、与世无争的理想生活。
- 学者动静殊操、喧寂异趣,还是锻炼未熟,心神混淆故耳。须是操存涵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的景象;风狂雨骤处,有波恬浪静的风光,才见处一化齐之妙。
- 注释:学者动静殊操、喧寂异趣:指学者在动静之间有不同的行为举止,喧嚣与寂静之间也有不同的心态。锻炼未熟:形容修为或功夫尚未成熟。心神混淆:指心智不清,难以区分。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的景象:比喻心境如止水般平静,能容纳各种景象而不乱。风狂雨骤处,有波恬浪静的风光:比喻面对剧烈变化或困难环境也能保持冷静。
-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修行人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和处事能力,即在动荡不定的环境中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晰。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修行人应有高度修养的期望。
- 心是一颗明珠。以物欲障蔽之,犹明珠而混以泥沙,其洗涤犹易;以情识衬贴之,犹明珠而饰以银黄,其洗涤最难。故学者不患垢病,而患洁病之难治;不畏事障,而畏理障之难除。
- 注释:心是一颗明珠:比喻内心如同璀璨的珍珠。物欲障蔽之:指受到外界物质欲望的污染。以物欲障蔽之,犹明珠而混以泥沙:比喻外在物质欲望像泥沙一样玷污了珍珠的纯净。以情识衬贴之:指用情感或者知识去装饰。以情识衬贴之,犹明珠而饰以银黄:比喻外在情感或知识像金银装饰一样掩盖了珍珠的本质。故学者不患垢病,而患洁病之难治:意思是说学问上的问题比污垢更难以治愈。不畏事障,而畏理障之难除:意指面对外在困难不畏惧,但畏惧内在的道理障碍。
- 赏析:此段强调了心灵的纯洁性和抵御外界诱惑的能力。它警示学者不仅要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要关注内心的修养,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和道德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