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之同处即为性,舍情则性不可见,欲之公处即为理,舍欲则理不可明。故君子不能灭情,惟事平情而已;不能绝欲,惟期寡欲而已。

欲遇变而无仓忙,须向常时念念守得定;欲临死而无贪恋,须向生时事事看得轻。

一念过差,足丧生平之善;终身检饬,难盖一事之愆。

从五更枕席上参勘心体,气未动,情未萌,才见本来面目;向三时饮食中谙练世味,浓不欣,淡不厌,方为切实工夫。

【诗句】

情之同处即为性,舍情则性不可见,

欲之公处即为理,舍欲则理不可明。

故君子不能灭情,惟事平情而已;

不能绝欲,惟期寡欲而已。

欲遇变而无仓忙,须向常时念念守得定;

欲临死而无贪恋,须向生时事事看得轻。

一念过差,足丧生平之善;

终身检饬,难盖一事之愆。

从五更枕席上参勘心体,气未动,情未萌,

才见本来面目;

向三时饮食中谙练世味,浓不欣,淡不厌,方为切实工夫。

【译文】

情感相同就是本性,舍弃情感就无法显现本性,

欲望在公平处就是道理,舍弃欲望就无法体现道理。

所以君子无法消除情感,只能尽力使情感平和;

无法彻底断绝欲望,只能力求减少欲望。

面对突发事件而不慌乱,要经常保持镇定;

面临死亡时没有贪婪留恋,要经常保持看轻一切的态度。

任何一次错误都能毁掉一生的好名声,

一辈子严格要求自己,很难掩盖一次错误。

在凌晨五更的时候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静夜中寻找真谛,

在三餐饮食中体验世间人情世故,无论怎样都感到满足,

这样才能算是实实在在的功夫。

【注释】

情:情感,此处指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

性:本性,此处指人的内在本质。

理:道理,此处指事物运行的规律。

灭:消除,去除。

平:平和,此处指控制、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以符合道德规范。

仓忙:匆忙,慌张。

常时:平常的时候。

检饬:严格约束自己。

一念:一个念头。

过差:过失。

丧:失去,丢掉。

本面:本来面目。

谙练:熟练,熟悉。

厚:厚重、丰富、浓烈。

薄:轻薄、简单、淡泊。

欣:喜爱、欣喜、欣赏。

厌:厌倦、厌烦、嫌弃。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阳明所著《菜根谭》中的一篇文章。全文以“修身”为主题,通过阐述情感与人性的关系,欲望的公义和私欲的界限,以及如何在变化中保持平和心态和在生死关头保持超脱态度等方面阐述了修身之道。文章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诗的第一句强调了情感与人性的关系,指出如果情感被忽视或者被压抑,那么人性就会受到阻碍而难以显现。第二句则提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欲望在公平处就是道理,即人们在追求利益时必须遵循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否则就无法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和谐。第三句进一步阐释了这个观点,认为君子无法消除情感,只能尽力使情感平和;无法彻底断绝欲望,只能力求减少欲望。这两句话构成了对修身之道的第一个层面的论述。

诗的第四句提出了一个警示,即人们需要时刻保持镇定来应对突发事件。第五句则告诫人们要珍惜生命,不要因为贪图一时的快乐而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情。第六句则是对前两句的补充说明,强调任何一次错误都可能毁掉一生的好名声,因此人们必须严格要求自己,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这几句话构成了对修身之道的第二个层面的论述。

诗的最后两句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和升华。通过讲述凌晨五更的时候和三餐饮食中的故事,作者表达了自己在静夜里寻找真谛、在三餐饮食中体验世间人情世故的深刻感悟。同时,也暗示了要想真正掌握修身之道,就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练习和实践。

这首诗通过对修身之道的深入探讨,传达了王阳明关于人生价值观和道德修养的重要理念,对于现代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