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授侯,权豪自甘乞丐;知足者藜羹旨于膏粱,布袍暖于狐貉,编民不让王公。

矜名不如逃名趣,练事何如省事闲。孤云出岫,去留一无所系;朗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

山林是胜地,一营恋便成市朝;书画是雅事,一贪痴便成商贾。盖心无染著,俗境是仙都;心有丝牵,乐境成悲地。

时当喧杂,则平日所记忆者皆漫然忘去;境在清宁,则夙昔所遗忘者又恍尔现前。可见静躁稍分,昏明顿异也。

芦花被下卧雪眠云,保全得一窝夜气;竹叶杯中吟风弄月,躲离了万丈红尘。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绝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尽心内,不必绝欲以灰心。

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

诗句释义与译文

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授侯,权豪自甘乞丐;知足者藜羹旨于膏粱,布袍暖于狐貉,编民不让王公。

注释:

  • “贪得者”指那些贪婪的人。
  • “分金恨不得玉”意为对金银财富的渴望超过了对美玉的追求。
  • “封公怨不授侯”指的是有权有势的人不满于被授予的封号和爵位。
  • “权豪自甘乞丐”形容一些权势人物宁愿过着乞讨的生活也不愿接受官职。
  • “知足者藜羹旨于膏粱,布袍暖于狐貉”意味着知足常乐的人能够享受到比富贵人家更好的生活,即使是粗茶淡饭也能感到满足。
  • “编民不让王公”表示平民百姓也不需要与王公贵族比较,因为他们本身就拥有幸福。

赏析:
此诗通过对比贪欲者和知足者的心境,传达了一种哲学观念,即物质财富的过分追求往往会导致心灵的空虚和不幸,而内心的满足和简朴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诗中还反映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态度,即使身处繁华之中,内心仍能保持一份清静和安宁。

诗句释义与译文

矜名不如逃名趣,练事何如省事闲。孤云出岫,去留一无所系;朗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

注释:

  • “矜名”意为过分在意名声。
  • “逃名趣”是指避开名利追逐的乐趣。
  • “练事”意指处理事务。
  • “省事闲”意指减少事务处理,获得闲暇之乐。
  • “孤云出岫”形容像孤云那样自由自在地飘荡。
  • “去留一无所系”意指无论去或留都无关紧要。
  • “朗镜悬空”比喻心境清明如明镜般清澈透明。
  • “静躁两不相干”意指无论是安静还是动乱都不干扰心情。

赏析:
此诗强调了内心的独立和超然,以及外在事物对于心境的影响。诗人认为过度追求外界的认可和成就只会带来更多的精神负担,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独立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也是一种象征,表达了超脱尘世纷扰、追求内心宁静的理想状态。

诗句释义与译文

山林是胜地,一营恋便成市朝;书画是雅事,一贪痴便成商贾。盖心无染著,俗境是仙都;心有丝牵,乐境成悲地。

注释:

  • “山林是胜地”意味着山林景色美丽,可以作为避世之地。
  • “一营恋便成市朝”形容一旦沉迷于世俗繁华,就如同置身于市场和朝廷一般。
  • “书画是雅事”意味着书法绘画等艺术活动是一种高雅的兴趣。
  • “一贪痴便成商贾”意谓一旦沉溺于贪婪和愚昧,就会变成商人或买卖人。
  • “盖心无染著”意指如果心灵没有沾染尘埃,那么即使是最平凡的环境也可以变得如同仙境一般美好。
  • “心有丝牵”暗示着心中有着牵挂和牵绊,使得原本美好的环境变为悲伤之地。

赏析:
此诗探讨了人的内心情感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它指出,如果人心纯净无暇,那么即使是在尘世的环境中也能体会到生活的诗意和美好;反之,若心存杂念和欲望,即使是最宁静的环境也会被染上世俗的色彩,成为悲伤之地。诗中体现了一种对内心世界的高度重视,认为一个人的内心状态才是决定其生活品质的关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