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浮云富贵之风,而不必岩栖穴处;无膏肓泉石之癖,而常自醉酒耽诗。兢逐听人而不嫌尽醉,恬憺适己而不夸独醒,此释氏所谓不为法缠、不为空缠,身心两自在者。
延促由于一念,宽窄系之寸心。故机闲者一日遥于千古,意宽者斗室广于两间。
都来眼前事,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总出世上因,善用者生机,不善用者杀机。
趋炎附势之祸,甚惨亦甚速;栖恬守逸之味,最淡亦最长。
色欲火炽,而一念及病时,便兴似寒灰;名利饴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咀蜡。故人常忧死虑病,亦可消幻业而长道心。
争先的径路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浓艳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长一分。
隐逸林中无荣辱,道义路上泯炎凉。进步处便思退步,庶免触藩之祸。着手时光图放手,才脱骑虎之危。
诗句
1 “有浮云富贵之风,而不必岩栖穴处;无膏肓泉石之癖,而常自醉酒耽诗。”
- 注释: 有追求富贵的风气,但不一定要隐居岩穴;没有追求长生不老或游历山水的癖好,但常常饮酒作诗。
- 赏析: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对物质和精神追求的平衡态度。作者认为虽然人们可能追求世俗的富贵和安逸的生活,但不一定非要隐居山林或者沉溺于物质享受。同时,也表明了即使在没有特殊癖好的情况下,人们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饮酒作诗)来寻求心灵的满足和快乐。
- “延促由于一念,宽窄系之寸心。”
- 注释: 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一个念头,宽和窄都由心中的寸心决定。
- 赏析: 这句话强调了个人行为对于时间感受的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决定了他经历的时间长度。这里提到的“一寸心”,可以理解为内心的宽广程度,它决定了一个人能够感受到的时间的长度。这体现了佛教中关于因果报应的观念,即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会影响他的生命体验。
- “都来眼前事,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总出世上因,善用者生机,不善用者杀机。”
- 注释: 所有的事都在眼前,知足的人如同生活在仙境,不知足的人则像活在凡人的世界;所有的世间因缘都是机遇和危险,善于利用的可以成为生机,不善利用的则可能带来杀机。
- 赏析: 这段话揭示了人生态度与命运的关系。知足的人能够看到生活中的美好,从而过一种平和、幸福的生活。相反,不知足的人可能会因为贪婪或欲望的过度膨胀而陷入困境。这里的“仙境”和“凡境”比喻了不同的心态所带来的生活环境差异,而“生机”与“杀机”则指出了正确使用机会和面对挑战的重要性。
- “趋炎附势之祸,甚惨亦甚速;栖恬守逸之味,最淡亦最长。”
- 注释: 追随权势的祸害,虽然悲惨但来得快;恬淡闲适的生活方式,虽然简单却能持久。
- 赏析: 这句话通过对比表达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结果。追逐权势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而保持低调、远离纷扰则能够享受更加长久的幸福。这反映了古人对于“中庸之道”的理解,即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寻找到一种平衡和稳定的状态。
- “色欲火炽,而一念及病时,便兴似寒灰;名利饴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咀蜡。”
- 注释: 色欲和名利使人感到兴奋,但一旦想到生病或死亡,就会感到恐惧或失望。
- 赏析: 这句话揭示了人们对物质欲望和权力的追求往往伴随着心理的矛盾和不安。当面临生与死的严肃问题时,这种欲望和追求带来的快感和满足感会突然消失。这种对比强调了人们在面对生死等重大问题时的心理状态。
- “争先的径路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浓艳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长一分。”
- 注释: 走在争先的路上,道路会显得狭窄;后退一步,反而让每一步都显得宽广平坦。同样,口味越浓,食物的味道就越短暂;口味越淡,食物的香味就越发悠长。
- 赏析: 这句话传达了一种生活哲学,即有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反而能够获得更多。它也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时不要过于急切或贪婪,要学会适度和平衡。此外,它还暗示了一种审美观,即简单的事物往往比复杂的事物更加美好和持久。
- “隐逸林中无荣辱,道义路上泯炎凉。”
- 注释: 隐居山林可以避免荣辱之争,遵循道德原则可以消除世态炎凉。
- 赏析: 这句话表达了对隐居生活和道德修养的看法。它意味着在自然的环境中,人们可以摆脱外界的功名利禄和人情世故的干扰,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同时,它也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遵守道德规范可以减少社会的不公和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