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上扫开十层甲,眉目才无可憎;胸中涤去数斗尘,语言方觉有味。

完得心上之本来,方可言了心;尽得世间之常道,才堪论出世。

我果为洪炉大冶,何患顽金钝铁之不可陶熔。我果为巨海长江,何患横流污渎之不能容纳。

白日欺人,难逃清夜之鬼报;红颜失志,空贻皓首之悲伤。

以积货财之心积学问,以求功名之念求道德,以爱妻子之心爱父母,以保爵位之策保国家,出此入彼,念虑只差毫末,而超凡入圣,人品且判星渊矣。人胡不猛然转念哉!

立百福之基,只在一念慈祥;开万善之门,无如寸心挹损。

塞得物欲之路,才堪辟道义之门;弛得尘俗之肩,方可挑圣贤之担。

容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学问;消得家庭内嫌雪,才为火内栽莲。

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还有迷,总不如自悟之了了;意兴从外境而得者,有得还有失,总不如自得之休休。

诗名:《心修》

译文:面庞上扫开十层甲胄,眉目间才无可指之处;胸中涤净数斗尘埃,言语之间方觉意味深长。
心中达到原本的清净,才能说明白了心;掌握了世间的常道,才堪以出世。
如果我能够像大冶炉和长江一样,又何惧顽石钝铁不能被熔炼?如果我能够像洪流大海一样广阔,又何忧横流污渎不能容纳?
白天欺骗别人,难以逃脱夜晚的鬼魅报应;年轻女子失去志向,空自留有皓首之悲伤。
用积攒财货的心思去积累学问,以求功名的企图去追求道德,用爱惜妻子的念头去爱护父母,用保全爵位的手段去保卫国家。如此出入往来,思虑差一点就会偏离正道,而成为超凡入圣的人物,人的品德和天差地别。人们为什么不猛然醒悟呢!
建立百福的基础,就在一个念头慈祥;开启万善的大门,在于寸心修养。
塞住物欲之路,才可辟通道义之门;放下尘世的羁绊,方可背负圣贤的重担。
容纳性情上的偏私,便是一大学问;消除家庭内的嫌隙,才能在火内栽莲。
道理因他人之言而悟时,有悟还有迷,终究不如自己悟得清楚;意兴从外界环境获得时,有得还有失,终究不如自己得之自在。

注释:

  1. 面庞上扫开十层甲胄:比喻人要除去外在的虚伪和伪装,露出真实面目。
  2. 眉目间才无可指之处:形容人的内心已经达到了清纯无暇的境界。
  3. 胸中涤净数斗尘埃:比喻人的心灵经过洗礼变得清明,不受世俗污垢的影响。
  4. 立百福之基,只在一念慈祥:强调内心善良、慈悲是获得幸福的根本所在。
  5. 开万善之门,无如寸心挹损:意味着只有内心的修养和克制才能打开通往善行的门户。
  6. 塞得物欲之路,才堪辟道义之门:比喻人如果能断绝物质欲望,才能找到并开辟出通向道德的道路。
  7. 弛得尘俗之肩,方可挑圣贤之担:表示只有摆脱尘世的羁绊,才能承担起圣贤的责任和使命。
  8. 容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学问:表明在保持个人情感和个性自由的同时,也是学习和发展的重要一环。
  9. 消得家庭内嫌雪,才为火内栽莲:意味着只有在没有家庭纷争的环境中,才能够专心致志地去培养自己的品德和才能。
  10. 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还有迷:指出事物的道理往往需要通过实践和经历来领悟,即使有所觉悟也难免有迷惑和不确定性。
  11. 意兴从外境而得者,有得还有失:说明一个人的情感和心境往往是由外界环境和情境所影响,既有所得也有所失。

赏析:
《心修》这首诗通过对“面”与“眉”、“胸”与“语言”、“内心”与“道义”、“家庭”与“责任”等不同方面的描绘,深刻揭示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诗中提到的“十层甲胄”、“数斗尘埃”、“慈祥”、“挹损”等词汇,都是用来象征人心的修炼过程。诗人通过这些形象的语言,传达了对内在修为的追求和对超越世俗束缚的向往。整首诗充满了哲理,不仅涉及修身养性的具体内容,还涉及到人生观念、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