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魏王亦不得无罪也。兵符藏于卧内,信陵亦安得窃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径请之如姬,其素窥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窃符,其素恃魏王之宠也。木朽而蛀生之矣。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履霜之渐,岂一朝一夕也哉!由此言之,不特众人不知有王,王亦自为赘旒也。

故信陵君可以为人臣植党之戒,魏王可以为人君失权之戒。《春秋》书葬原仲、翚(huī)帅师。嗟夫!圣人之为虑深矣!

《信陵君救赵论》是明代散文家、军事家唐顺之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首先论述了信陵君之罪不在窃符,在于心中没有魏王。信陵君窃符救赵,并不是为了魏国,更不是为了六国,而是为了与他有姻亲关系的平原君。因此,信陵君的行为属于权臣植党谋求私利。

《信陵君救赵论》文言文翻译,《信陵君救赵论》白话文译文,原文及翻译, 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 赵,魏之障也。 赵亡,则魏且为之后。 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 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 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

网页时间是:2016-10-19
作品简介《信陵君救赵论》以大家所熟知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事件为题材,对已有的评论予以反驳,并陈述了自己的观点。 文章开篇简练,没有过多赘述即阐明自己观点,指出赵国在军事上乃魏国的屏障,赵国灭亡,则魏国亦凶多吉少,由此得出“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的论断,因之,信陵君窃符救赵并无不可。 信陵窃符虽有功,但其蔑视于主、卖恩与如姬、与平原君私交,岂无欺君之罪耳?

网页时间是:2024-12-14
赵国不请求于魏王,而不断地恳切求救于信陵君,这说明赵国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还有个魏王呢。平原君用亲戚情分来激将信陵君,而信陵君也自己为了亲戚的原故,想急于救赵,这说明信陵君只知道有自己的亲戚,而不知道还有个君王。

文章指出,信陵君窃符并非为了魏国,更不是为了六国,而是仅仅为了与其有姻亲关系的平原君。这表明权臣植党谋求私利的思想已经渗透于战国时期的政治之中。

《信陵君救赵论》通过引用历史典故和分析人物行为,阐述了权臣植党的危害性。文章认为,权臣植党不仅损害国家利益,还可能导致国家覆灭。这种看法对于当时的政治风气有一定的批判意义。

文章从君臣大义和礼教名分的角度出发,对信陵君的行为进行了评价。作者认为,信陵君虽然有姻亲关系,但他的行为却忽视了君主的责任和义务。因此,他认为信陵君的行为是一种目无君主的表现,是一种权臣植党的表现。

这篇文章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探讨了君臣之间的信任和责任问题。作者认为,君臣之间应该相互信任和忠诚,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损害国家利益。这种思考对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一定的影响。

文章中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如果赵王和诸侯都知道有信陵君这个人,但不知道有魏王这个人,那么即使魏王被杀,也不能说信陵君有罪。这个观点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权臣行为的普遍看法,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国家整体利益的重视程度。

文章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提出了一个问题:当权臣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国家利益时,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引发了读者的思考,也引发了对当时政治风气的思考。

信陵君窃符救赵并非出于对魏王的忠心或对国家的责任,而是出于对自己姻戚平原君的私情。这种行为被视为权臣植党,损害了国家利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