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春郊走马,秋溪把钓,策蹇寻梅,莫不以朱为衣色,岂果无为哉?似欲妆点景象,与时相宜,有超然出俗之趣。且衣朱而游者,亦非常客,故三冬披红毡衫,裹以毡,跨一黑驴,秃发童子挈尊相随。踏雪溪山,寻梅林壑,忽得梅花数株,便欲傍梅席地,浮觞剧饮,沉醉酣然,梅香扑袂,不知身为花中之我,亦忘花为目中景也。然寻梅之蹇,扣角之犊,去长安车马,何凉凉卑哉?且为众嗤,究竟幸免覆辙。
【注释】
蹇:驴。策蹇(jiǎn):策马,骑马。朱:指红色的帽子。妆点:装点。时:指季节,这里借指“春郊”和“秋溪”。超然:超脱世俗。三冬:冬天的三个时期,指一年中的冬季三个月。毡衫:毛制的短衣。尊:酒器。兀:同“秃”,光着脑袋,形容头发光秃的样子。
【译文】
画中描绘了春天郊外骑马游玩,秋天在溪边垂钓,骑马寻找梅树,不是都以红色作为衣服的颜色吗?这哪里是无缘无故呢?好像有意要装点景色,与季节相适应,有超脱于俗世之趣。穿红衣游玩的人也不是非常人,所以冬天穿着红皮袄,裹着皮袄,骑一头黑驴,让一个秃头的孩子提着酒瓶跟随在身边。踏雪到山间溪边,寻访梅林山谷,忽然发现了几株梅花树,就想靠着梅花坐下,举起酒杯畅饮,沉醉之中,梅香扑面而来,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花中之一员,也忘了看那些梅花只是眼中的景物。但是骑马去寻找梅花,头上带着红色的帽子,背上背着角形的竹简,离开长安的车马,是多么凄凉啊!而且为众人所讥笑,终于没有陷入覆辙。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作者游赏梅花的诗。诗人在《梅花》一诗中曾说:“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意思是他喜欢梅花清高绝俗的品质,而不愿像桃花、李花那样与百花争艳,混同于世俗。因此,他常常骑着毛驴到野外寻访梅花。这首诗就是诗人在寻梅时所作,表达了他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前四句写诗人在春日出游。开头两句“画中春郊走马,秋溪把钓,策蹇寻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春天里,诗人骑马在郊外徜徉;秋天时,他在溪边钓鱼;又骑着毛驴去寻访梅花。“策蹇”即骑马,“策”为鞭子的意思;“蹇”,即毛驴。
后四句写寻梅途中所见。“且衣朱而游者,亦非常客”,诗人在寻梅途中身着朱衣,并非一般人。“三冬披红毡衫”,“毡”为毛织品制成的衣物,这里泛指冬天穿的毛皮衣服;“裹以毡”意为将毡衣裹在身上。“跨一黑驴”、“秃发童子挈尊相随”,诗人骑着黑驴,由一个秃顶小孩陪同。
最后两句写寻梅过程。“踏雪溪山,寻梅林壑”,在积雪覆盖的山野和溪边寻找梅树;“忽得梅花数株”,突然看到了几株梅花树;“便欲傍梅席地”,想坐在梅花树下休息;“浮觞剧饮”,于是举杯痛饮;“沉醉酣然”,喝得大醉,不觉沉沉睡去;“梅香扑袂”,醒来之后闻到阵阵梅花的香气;“不知身为花中之我,亦忘花为目中景也”,完全忘却了自己是花中之人,同时也忘记了眼前这盛开的梅花只是眼中的景物罢了。
这首七言绝句写得很有情趣。诗人在寻梅过程中,一路欢歌,饮酒作乐,全然不顾外界的眼光,表现了他那种超然物外,不拘礼法的性格和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