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至,亦如之。其声嗈嗈然以和,其毛羽濯濯然以光泽。其去畜池之前仅三日,充长已倍三之一矣。余乃叹曰:

大哉造物之育万物乎!大而龙蛇之于渊泽,虎豹之于山林,细而蠛曚鼋龟醯鸡之于瓮、于坎、于蹄涔,各遂其性而已。鸭之育于陆而育于水,亦一理也。夫反其性,造化不能以育物,圣人岂能以育民乎?君子为政,当斯民沦丧之后,烦之以法令,胁之于刑罚,诱之以智巧,荡之淫华,本性日耗,生理日促,相与骈死而不知。一旦欲其改途易辙,驱之以道德,荡之以礼义,纳之以忠信,囿之以淳朴,靡不相顾骇愕,不信不安。及其久也,教成而化行,行安而俗美,追视昔日之所为与今日之所趋,安危利害相去什佰而千万,则虽械之使为恶,日挞之而欲其蹈刑,戾腹讧诈,亦为可得矣。然则民之初生,鸭之育于盆者也。狃于习而不悟,毙于陆者也。视其毙而不知所以救,僮之让者也。反其自然之性而犹疑,试于水者也。得其所以为性而安且乐,水之狎而不归者也。生养蕃息,既富且昌,水之畜而充长也。

诗句:
1 明日至,亦如之。

  1. 其声嗈嗈然以和,其毛羽濯濯然以光泽。
  2. 其去畜池之前仅三日,充长已倍三之一矣。
  3. 余乃叹曰:
  4. 大哉造物之育万物乎!大而龙蛇之于渊泽,虎豹之于山林,细而蠛曚鼋龟醯鸡之于瓮、于坎、于蹄涔,各遂其性而已。
  5. 鸭之育于陆而育于水,亦一理也。
  6. 夫反其性,造化不能以育物,圣人岂能以育民乎?
  7. 君子为政,当斯民沦丧之后,烦之以法令,胁之于刑罚,诱之以智巧,荡之淫华,本性日耗,生理日促,相与骈死而不知。
  8. 一旦欲其改途易辙,驱之以道德,荡之以礼义,纳之以忠信,囿之以淳朴,靡不相顾骇愕,不信不安。
  9. 及其久也,教成而化行,行安而俗美,追视昔日之所为与今日之所趋,安危利害相去什佰而千万,则虽械之使为恶,日挞之而欲其蹈刑,戾腹讧诈,亦为可得矣。
  10. 然则民之初生,鸭之育于盆者也。
  11. 狃于习而不悟,毙于陆者也。
  12. 视其毙而不知所以救,僮之让者也。
  13. 反其自然之性而犹疑,试于水者也。
  14. 得其所以为性而安且乐,水之狎而不归者也。
  15. 生养蕃息,既富且昌,水之畜而充长也。

译文:
明儿早上到,也是如此。它的叫声温和和谐,羽毛干净光亮。它离开池塘仅三天,生长的速度已经是原来的三倍了。我感叹道:
伟大的造化培育万物!大的是龙蛇在渊潭里、老虎豹在山林中,小的是蚊子、蝌蚪、乌龟在瓮里、在坑里、在浅滩上,它们各自顺着自己的本性成长。鸭子在陆地上和水中的生长发育是一样的道理。如果违背它们的本性,那么造化也不能养育万物了,圣人怎么能养育百姓呢?君子执政,当百姓陷入灾难之后,用法令让他们烦恼,用刑罚让他们害怕,用智巧引诱他们,用浮华迷惑他们,他们的本性逐渐消磨,生命逐渐短促,相互残杀而死而不自知。一旦想改变这种道路,用道德来引导他们,用礼义来规范他们,用忠诚信用来教化他们,用质朴敦厚来约束他们,没有不惊恐的,不相信的不得安宁。等到时间长了,教化成功而风俗良好,回头看过去所做的与今天所走的道路,安全与危险相差十倍百倍,那么即使用机器让他们做坏事,用鞭子抽打他们让他们走向刑律,那些心怀叵测、欺诈狡猾的人也能够得到满足。那么百姓刚出生时,就像鸭子一样被养育在盆里。习惯于环境而不醒悟,最后死于陆地上。看着它们死亡却不知其如何救治,这是无知的孩童般的谦让。违背自然本性还心存疑惑,试着在水中生活吧。找到它们作为本性的生活方式而感到安逸且快乐,这就是水对待它们的态度而不归顺;生存和繁衍,既富有又昌盛,水就是蓄养和助长它们的力量。

赏析:
此诗通过观察鸭子的生长过程,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自然规律的尊重和理解。诗中通过对比鸭子在不同环境下的成长状态,展示了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诗人强调了自然法则的重要性,认为即使是微小的生命也需要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健康成长。此外,诗人也通过对鸭子的描述,隐喻人类在政治治理上的失误,以及由此导致的种种社会问题。整首诗语言生动形象,情感真挚深刻,既有对生命的赞美,又有对人性和政治的深刻反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