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间小的们说东土唐朝来的老爷,我才出来奉见。”三藏道:
“轻造宝山,不知好歹,恕罪恕罪!”老僧道:“不敢不敢!”因问:
“老爷,东土到此,有多少路程?”三藏道:“出长安边界,有五千余里;过两界山,收了一个小徒,一路来,行过西番哈-国,经两个月,又有五六千里,才到了贵处。”老僧道:“也有万里之遥了。我弟子虚度一生,山门也不曾出去,诚所谓坐井观天,樗朽之辈。”三藏又问:“老院主高寿几何?”老僧道:“痴长二百七十岁了。”行者听见道:“这还是我万代孙儿哩?”三藏瞅了他一眼道:“谨言!莫要不识高低冲撞人。”那和尚便问:老爷,你有多少年纪了?”行者道;“不敢说。”那老僧也只当一句疯话,便不介意,也不再回,只叫献茶。有一个小幸童,拿出一个羊脂玉的盘儿,有三个法蓝镶金的茶锺;又一童,提一把白铜壶儿,斟了三杯香茶。真个是色欺榴蕊艳,味胜桂花香。三藏见了,夸爱不尽道:“好物件!好物件!真是美食美器!”那老僧道:“污眼污眼!老爷乃天朝上国,广览奇珍,似这般器具,何足过奖?老爷自上邦来,可有甚么宝贝,借与弟子一观?”三藏道:“可怜!
诗句:
适间小的们说东土唐朝来的老爷,我才出来奉见。
译文:
刚才那个小和尚说,是从东土大唐来的老爷,我刚出来迎接他。
注释:
适间 - 刚才;小的们 - 小和尚;说 - 说;老爷 - 尊贵的人物;我- 我;出来 - 出来;奉见 - 迎接。
赏析:
这是唐僧与一位老僧的初次见面对话,通过对话展现了唐僧对佛法的虔诚以及谦虚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老僧对唐僧身份地位的尊重与好奇。
诗句:
轻造宝山,不知好歹,恕罪恕罪!
译文:
轻易造访这座宝山,不识时务,恕罪恕罪!
注释:
轻造 - 轻易造访;宝山 - 珍贵的地方;不知好歹 - 不了解事情的是非;恕罪 — 原谅我;老僧道 — 老僧回答。
赏析:
此句表现了唐僧对寺庙的恭敬以及对佛理的敬畏,也体现了其谦逊和宽容的性格。
诗句:
出长安边界,有五千余里;过两界山,收了一个小徒,一路来,行过西番哈-国,经两个月,又有五六千里,才到了贵处。
译文:
从长安的边界出发,距离这里大约五千余里;经过两座山后,我收养了一个徒弟,一路上经过了西番哈国,两个月后又走了五六千公里,才来到了这里。
注释:
长安 - 今陕西省西安市,唐代的都城;五千余里 - 大约是五千余公里;过两界山 - 经过两座山脉;一个小徒 - 一个徒弟;西番哈-国 - 古代西域国家名。
赏析:
此段描述了唐僧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难险阻,最终到达目的地的旅程,展示了唐僧不畏艰险、坚定前行的精神风貌。
诗句:
我也只当一句疯话,便不介意,也不再回,只叫献茶。
译文:
我只当他是在说疯话,就不在意了,也没有再回复他,只是叫他端上茶来。
注释:
一句疯话 - 说他在胡言乱语;只当 - 当作;便不介意 - 就不在意了;不再回 - 不回应;只叫献茶 - 叫他端上来茶。
赏析:
这句话展现了老僧对唐僧话语的理解和包容,同时反映了老僧对佛教教义的尊敬和对客人的礼貌。
诗句:
有一个小幸童,拿出一个羊脂玉的盘儿,有三个法蓝镶金的茶锺;又一童,提一把白铜壶儿,斟了三杯香茶。
译文:
有个小和尚拿过来一个用羊脂玉做的盘子,上面有三个用珐琅镶金做成的茶杯;另外一个小和尚提来一把白色的铜壶,斟了三杯茶。
注释:
有一个小幸童 - 有一个年轻的和尚;羊脂玉的盘儿 - 用羊脂玉制成的盘子;法蓝 - 珐琅;镶金 - 金色装饰;三个法蓝镶金的茶锺 - 三个带有珐琅装饰的金制茶杯;又一童- 另一个小和尚;提 - 拿起;白铜壶 - 白色的铜制的壶;斟了三杯香茶 - 倒上了三杯茶;真个是色欺榴蕊艳,味胜桂花香。
赏析:
这段描述了和尚们的招待方式及所准备的茶具,展示了他们的热情好客和对主人的尊敬。同时也描绘出了茶具的精美,让人赏心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