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道:“看看袈裟,有何差错?”三藏道:“你不曾理会得,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汝是个畏祸的,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不然,则殒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行者道:“放心放心!都在老孙身上!”你看他不由分说,急急的走了去,把个包袱解开,早有霞光迸迸,尚有两层油纸裹定,去了纸,取出袈裟!抖开时,红光满室,彩气盈庭。众僧见了,无一个不心欢口赞。真个好袈裟!上头有:千般巧妙明珠坠,万样稀奇佛宝攒。上下龙须铺彩绮,兜罗四面锦沿边。体挂魍魉从此灭,身披魑魅入黄泉。托化天仙亲手制,不是真僧不敢穿。
那老和尚见了这般宝贝,果然动了奸心,走上前对三藏跪下,眼中垂泪道:“我弟子真是没缘!”三藏搀起道:“老院师有何话说?”他道:“老爷这件宝贝,方才展开,天色晚了,奈何眼目昏花,不能看得明白,岂不是无缘!”三藏教:“掌上灯来,让你再看。”那老僧道:“爷爷的宝贝,已是光亮,再点了灯,一发晃眼,莫想看得仔细。”行者道:“你要怎的看才好?”老僧道:
《西游记》第十六回:观音院僧谋宝贝,黑风山怪窃袈裟
译文:
唐僧问道:“看看这袈裟,有什么不妥?”孙悟空说:“你并没有理解透彻,有古人说过,珍宝奇玩不可让贪婪的人看到。一旦看到,必定心动;心动了,必定会生出诡计。你是个害怕灾祸的,索求时一定回应他的请求也无妨;不然的话,就会丧命灭性,这事情可不小。”孙悟空说:“放心放心!这一切就交给我吧!”他不容分说,急忙地走了过去,解开包袱,霞光四溢,还有两层油纸裹着的袈裟!揭开后,红光满室,彩气盈庭。所有的和尚见了,没有一个人不心生喜悦,赞不绝口。真个好袈裟啊!上面有千般巧妙的明珠坠落,万样稀奇的佛宝汇聚。上下龙须铺彩绮,四面兜罗锦沿边。身体上可以托化天仙亲手制,不是真正的僧人不敢穿。
那老和尚见了这么好的宝贝,果然动了贪心,走上前去对唐僧跪下,泪水涟涟地说:“弟子真是无福啊!”唐僧搀起他道:“老院师有何话要说?”他道:“老爷这件宝贝,方才展开,天色晚了,奈何眼睛看不清楚,岂不是无缘?”唐僧教:“掌上灯来,让你再看。”那老僧道:“爷爷的宝贝已经明亮了,再点了灯,更加晃眼,恐怕无法看得仔细。”孙悟空问:“你要怎样看才好?”老僧道:
注释:
- “行者道”和“三藏道”: 表明是师徒二人的对话。
- “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 古语中关于宝物不应落入贪婪之人手中的道理。
- “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 描述了贪婪心理可能导致的后果。
- “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 暗示如果对方提出要求,答应对方的请求也是可以接受的。
- “不然,则殒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 如果不采取行动,可能会遭受严重的后果。
- “真个好袈裟!上头有:千般巧妙明珠坠,万样稀奇佛宝攒。”: 称赞袈裟的工艺精美和装饰华丽。
- “体挂魍魉从此灭,身披魑魅入黄泉”: 描述袈裟能消除邪灵和带来安宁。
- “托化天仙亲手制,不是真僧不敢穿。”: 表明这袈裟是由神仙制作,非真实僧人不敢穿戴。
- “掌上灯来,让你再看。”: 老和尚请求再次点灯以看清楚袈裟的细节。
- “爷爷的宝贝,已是光亮,再点了灯,一发晃眼,莫想看得仔细。”: 强调灯光已经足够亮,不需要再增加亮度以免更晃眼。
- “你要怎样看才好?”: 孙悟空询问老和尚如何看清楚袈裟。
- “老人家何苦如此多心?你我相见,都是缘分。”: 唐僧劝解老和尚不要太担心。
赏析:
这一段描绘了一个典型的取经团队在旅途中遇到的考验。唐僧师徒在黑风山遇到了一个贪婪的老和尚,试图用一件珍贵的袈裟来诱惑他们放弃修行。通过对话和场景描写,展现了人性中的贪婪与恐惧、智慧与勇气,以及师徒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帮助。孙悟空的机智应对体现了他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展示了他对师父和同伴的忠诚。整个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和道德寓意,是《西游记》中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