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他走了,原来还在这里!”国王惊道:“国师有何话说?他才来报了姓名,正欲拿送国师使用,怎奈当驾太师所奏有理,朕因看远来之意,不灭中华善缘,方才召入验牒。不期国师有此问,想是他冒犯尊颜,有得罪处也?”道士笑云:“陛下不知,他昨日来的,在东门外打杀了我两个徒弟,放了五百个囚僧,-碎车辆,夜间闯进观来,把三清圣象毁坏,偷吃了御赐供养。
我等被他蒙蔽了,只道是天尊下降,求些圣水金丹,进与陛下,指望延寿长生;不期他遗些小便,哄瞒我等。我等各喝了一口,尝出滋味,正欲下手擒拿,他却走了。今日还在此间,正所谓冤家路儿窄也!”那国王闻言发怒,欲诛四众。孙大圣合掌开言,厉声高叫道:“陛下暂息雷霆之怒,容僧等启奏。”国王道:“你冲撞了国师,国师之言,岂有差谬!”行者道:“他说我昨日到城外打杀他两个徒弟,是谁知证?我等且屈认了,着两个和尚偿命,还放两个去取经。他又说我-碎车辆,放了囚僧,此事亦无见证,料不该死,再着一个和尚领罪罢了。他说我毁了三清,闹了观宇,这又是栽害我也。”国王道:“怎见栽害?”行者道:“我僧乃东土之人,乍来此处,街道尚且不通,如何夜里就知他观中之事?既遗下小便,就该当时捉住,却这早晚坐名害人。天下假名托姓的无限,怎么就说是我?望陛下回嗔详察。”那国王本来昏乱,被行者说了一遍,他就决断不定。
诗句
第一句:我说他走了,原来还在这里!
- 解析:行者用一种幽默的方式表达了他的困惑和惊讶,国王原本以为行者已经离开,但实际上他又回到了这里。
- 关键词:走(离开)、还(再次出现)
- 注释:行者的这一反应不仅显示了他的机智,也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
第二句:国王惊道:“国师有何话说?他才来报了姓名,正欲拿送国师使用,怎奈当驾太师所奏有理,朕因看远来之意,不灭中华善缘,方才召入验牒。不期国师有此问,想是他冒犯尊颜,有得罪处也?”
- 解析:国王对于行者的出现感到惊讶,并询问国师的看法。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行者不敬的歉意。
- 关键词:惊(感到惊讶)、话(说法)、拿送(逮捕)、召入(召唤入内)
- 注释:通过对话,展示了国王对行者的态度转变,从一开始的惊讶转为后来的理解和道歉。
第三句:道士笑云:“陛下不知,他昨日来的,在东门外打杀了我两个徒弟,放了五百个囚僧,-碎车辆,夜间闯进观来,把三清圣象毁坏,偷吃了御赐供养。
- 解析:道士以一种讽刺的语气描述了行者的恶行,同时也揭示了行者的真实身份。
- 关键词:笑(嘲笑)、不知(不知情)、打杀(杀害)、放(释放)、囚僧(囚犯)、-碎车辆(破坏)、圣象(神像)、偷吃(偷窃)
- 注释:此句通过描述道士与行者之间的互动,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同时也揭示了行者的残忍和狡猾。
最后一句:孙大圣合掌开言,厉声高叫道:“陛下暂息雷霆之怒,容僧等启奏。”
- 解析:行者试图平息国王的愤怒,并为自己辩护。
- 关键词:合掌(双手合十表示恭敬)、开言(开口说话)、雷霆之怒(形容国王发怒的样子)、暂息(暂时平息)
- 注释:行者的这一句话体现了他的智慧和圆滑,也显示了他对待权力的态度。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主人公孙悟空的智慧、狡黠和机智。他不仅能够巧妙地应对官员们的攻击,还能在关键时刻为自己辩护。诗中的对话充满了戏剧性和悬念,使读者对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此外,诗中还融入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天尊、圣水金丹、三清圣象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的常见元素,有助于加深读者的文化背景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