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高一尺魔千丈,奇巧心猿用力降。若得火山无烈焰,必须宝扇有清凉。
黄婆矢志扶元老,木母留情扫荡妖。和睦五行归正果,炼魔涤垢上西方。
他两个大展神通,在半山中赌斗,惊得那过往虚空一切神众与金头揭谛、六甲六丁、一十八位护教伽蓝都来围困魔王。那魔王公然不惧,你看他东一头,西一头,直挺挺光耀耀的两只铁角,往来抵触;南一撞,北一撞,毛森森筋暴暴的一条硬尾,左右敲摇。孙大圣当面迎,众多神四面打,牛王急了,就地一滚,复本象,便投芭蕉洞去。行者也收了法象,与众多神随后追袭。那魔王闯入洞里,闭门不出,概众把一座翠云山围得水泄不通。
正都上门攻打,忽听得八戒与土地阴兵嚷嚷而至。行者见了问曰:“那摩云洞事体如何?”八戒笑道:“那老牛的娘子被我一钯筑死,剥开衣看,原来是个玉面狸精。那伙群妖,俱是些驴骡犊特、獾狐狢獐、羊虎麋鹿等类,已此尽皆剿戮,又将他洞府房廊放火烧了。土地说他还有一处家小,住居此山,故又来这里扫荡也。”行者道:“贤弟有功,可喜,可喜!老孙空与那老牛赌变化,未曾得胜。他变做无大不大的白牛,我变了法天象地的身量,正和他抵触之间,幸蒙诸神下降,围困多时,他却复原身,走进洞去矣。”八戒道:“那可是芭蕉洞么?”行者道:“正是,正是!罗刹女正在此间。”八戒发狠道:“既是这般,怎么不打进去,剿除那厮,问他要扇子,倒让他停留长智,两口儿叙情!”
诗句
- 道高一尺魔千丈,奇巧心猿用力降。
- 解释:形容道的高低和魔的强大是相对的,但通过巧妙的方法可以克服。心猿即孙悟空,此处指他努力使用法力去对抗强大的对手。
- 若得火山无烈焰,必须宝扇有清凉。
- 解释:如果火山没有烈火,那么需要有一把具有清凉功效的宝扇才能解决问题。这比喻了只有拥有或得到关键物品(如芭蕉扇)才能成功。
- 黄婆矢志扶元老,木母留情扫荡妖。
- 解释:黄婆婆(观音菩萨)决心帮助元始天尊(元老),而“木母”(菩提祖师)则保留深情,扫除所有妖怪。这是对佛教故事和西游记中人物的引用。
- 和睦五行归正果,炼魔涤垢上西方。
- 解释:调和五行(金、木、水、火、土)回归正道,净化妖魔,最终达到西天的极乐世界。这里的五行为中国古代哲学概念,代表自然界的基本元素。
- 他两个大展神通,在半山中赌斗,惊得那过往虚空一切神众与金头揭谛、六甲六丁、一十八位护教伽蓝都来围困魔王。
- 解释:两位主人公展示他们的力量,在半山腰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引起了周围所有神灵和守护神的关注和包围。
- 牛王急了,就地一滚,复本象,便投芭蕉洞去。
- 解释:牛魔王感到形势危急,急忙在地上翻滚恢复原形(变成一头牛),然后逃进芭蕉洞。
- 行者也收了法象,与众多神随后追袭。
- 解释:孙悟空收回了他的法宝,与其他神仙一起追击逃走的牛魔王和其他敌人。
- 那可是芭蕉洞么?
- 解释:孙悟空疑惑是否找到了真正的芭蕉洞。
- 正是,正是!罗刹女正在此间。
- 解释:确认了芭蕉洞确实就是罗刹女的住所。
- 八戒发狠道:“既是这般,怎么不打进去,剿除那厮,问他要扇子,倒让他停留长智,两口儿叙情!”
- 解释:猪八戒愤怒地说,既然这样,为什么不直接进去攻击并夺取芭蕉扇,而不是让他们享受二人世界?
译文
- 道高一尺魔千丈,奇巧心猿用力降。若能将火山熄灭,必须有清凉的芭蕉扇。
- 黄婆婆决心帮助元老,木母保留了情感,扫荡所有妖怪。调和五行回归正道,洗净妖魔上西天。
- 他们展示出神通,在半山中进行战斗,惊动了周围所有神和守护神。牛魔王感到威胁便逃跑,孙悟空追赶,其他神也加入战斗。确定芭蕉洞就在此地。
- 果然,芭蕉洞就是那里。八戒愤怒地说为什么不直接进攻而是让他们享受二人时光。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西游记》第六十一回中的主要情节——孙悟空和猪八戒合力击败魔王的故事。《西游记》是一部融合了佛教、道教及民间信仰元素的古典小说,其中充满了奇幻色彩和深刻的宗教寓意。诗中通过描述战斗的激烈程度、角色间的互动以及他们面对困境的态度,展现了这部作品中的冒险精神和英雄主义。同时,它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因果报应以及修行成佛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