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闹中间,只见一条大汉挑着一担柴来,看见众人逼住杨雄动掸不得。那大汉看了,路见不平,便放下柴担,分开众人,前来劝道:“你们因甚打这节级?”那张保睁起眼来喝道:“你这打脊饿不死冻不杀的乞丐,敢来多管!”那大汉大怒,焦躁起来,将张保劈头只一提,一跤攧翻在地。那几个帮闲的见了,却待要来动手,早被那大汉一拳一个,都打的东倒西歪。杨雄方才脱得身,把出本事来施展动,一对拳头撺梭相似。那几个破落户,都打翻在地。张保尴尬不是头,扒将起来,一直走了。杨雄忿怒,大踏步赶将去。张保跟着抢包袱的走,杨雄在后面追着,赶转小巷去了。那大汉兀自不歇手,在路口寻人厮打。戴宗、杨林看了,暗暗地喝采道:“端的是好汉!此乃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真壮士也!”有诗为证:

诗句

水浒传第四十四回·锦豹子小径逢戴宗病关索长街遇石秀

译文

正在闹事的时候,只见一个壮汉挑着一担柴来,看见众人逼迫杨雄不得动弹。那壮汉看见了,路见不平,便放下柴担,分开众人,前来劝道:“你们为何打这节级?”那张保睁起眼来喝道:“你这打脊饿不死冻不杀的乞丐,敢来多管!”那壮汉大怒,焦躁起来,将张保劈头只一提,一跤攧翻在地。那几个帮闲的见了,却待要来动手,早被那壮汉一拳一个,都打的东倒西歪。杨雄方才脱得身,把出本事来施展动,一对拳头撺梭相似。那几个破落户,都打翻在地。张保尴尬不是头,扒将起来,一直走了。杨雄忿怒,大踏步赶将去。张保跟着抢包袱的走,杨雄在后面追着,赶转小巷去了。那壮汉兀自不歇手,在路口寻人厮打。戴宗、杨林看了,暗暗地喝采道:“端的是好汉!此乃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真壮士也!”有诗为证:


注释及赏析

诗句解释

  1. 正闹中间 - 正当混乱之中。
  2. 一条大汉 - 一名壮实的汉子。
  3. 挑着一担柴来 - 扛着一捆木柴。
  4. 看见众人逼住杨雄 - 看到很多人围困并威胁杨雄。
  5. 路见不平 - 看到了不公平的事情而感到愤怒和不平。
  6. 放下柴担 - 放弃手中的柴火,表示不再帮助。
  7. 分开众人 - 推开人群。
  8. 劝道 - 劝说某人不要进行某种行为。
  9. 动掸不得 - 无法阻止或制止某人的行为。
  10. 劈头只一提 - 突然用力一击。
  11. 一跤攧翻在地 - 摔倒在地。
  12. 那几个帮闲 - 那些帮忙的人或者随从。
  13. 打翻在地 - 被打得身体失去平衡倒下。
  14. 张保尴尬不是头 - 张保因为被打败而显得尴尬。
  15. 扒将起来 - 试图爬起来逃跑。
  16. 直走 - 直接离开。
  17. 赶将 - 追逐。
  18. 张保跟着抢包袱的走 - 张保跟随抢夺财物的人逃走。
  19. 杨雄 - 杨雄是故事中的人物,这里指被打者。
  20. - 动武或打架。
  21. 撺梭相似 - 动作快速且连续。
  22. 几个破落户 - 一些贫穷的人。
  23.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 见到不公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帮助他人。
  24. 真壮士也 - 真是个勇敢的人。
  25. 有诗为证 - 可以用诗歌来证明或赞美。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两个男子在街上争斗,路人围观,最终一位壮汉介入并结束了这场争执。这个壮汉的行为被描述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展现了他的正义感和勇敢精神。这种对壮汉英雄行为的赞赏不仅显示了作者对社会正义的关注,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英雄人物的期望和崇拜。此外,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有力,通过具体的动作和对话传达了事件的紧张和壮汉的英雄本色,是中国古代白话文叙事诗的典范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