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固只得忍气吞声,自去安排行李;讨了十辆太平车子,唤了十个脚夫,四五十拽车头口,把行李装上车子,行货拴缚完备。卢俊义自去结束。第三日,烧了神福给散了,家中大男小女一个个都分付了,当晚先叫李固引两个当直的尽收拾了出城。李固去了。娘子看了车仗,流泪而去。
次日五更,卢俊义起来,沐浴罢,更换一身新衣服,取出器械,到后堂里辞别了祖先香火,出门上路。看卢俊义时怎生打扮?但见:
头戴范阳遮尘毡笠,拳来大小撒发红缨,斜纹缎子布衫,查开五指梅红线绦,青白行缠抓住袜口,软绢袜衬多耳麻鞋。腰悬一把雁翎响铜钢刀,海驴皮鞘子,手拿一条搜山搅海棍棒。端的是山东驰誉,河北扬名。
当下卢俊义拜辞家堂已了,分付娘子:“好生看家,多便三个月,少只四五十日便回。”贾氏道:“丈夫路上小心,频寄书信回来,家中知道。”说罢,燕青在面前拜了。卢俊义分付道:“小乙在家,凡事向前,不可出去三瓦两舍打哄。”燕青道:“主人在上,小乙不敢偷工夫闲耍。主人如此出行,怎敢怠慢!”卢俊义提了棍棒,出到城外。有诗一首,单道卢俊义这条好棒。有诗为证:
诗句释义:
- 李固只得忍气吞声,自去安排行李; —— 李固不得不忍耐屈辱,自行准备行旅所需。
- 讨了十辆太平车子,唤了十个脚夫,四五十拽车头口,把行李装上车子,行货拴缚完备; —— 他购买了十辆马车,并召唤了十个搬运工,将货物装车,并确保所有装载都绑好结实。
- 卢俊义自去结束。 —— 卢俊义开始整理自己的仪容和装备。
- 次日五更,卢俊义起来,沐浴罢,更换一身新衣服,取出器械,到后堂里辞别了祖先香火,出门上路。 —— 卢俊义在清晨起床,洗澡后换上干净的衣服,拿出武器,向祖先辞别并准备出行。
- 看卢俊义时怎生打扮?但见: —— 观察卢俊义的着装和装扮。
- 头戴范阳遮尘毡笠,拳来大小撒发红缨,斜纹缎子布衫,查开五指梅红线绦,青白行缠抓住袜口,软绢袜衬多耳麻鞋。腰悬一把雁翎响铜钢刀,海驴皮鞘子,手拿一条搜山搅海棍棒。 —— 描述卢俊义的穿戴和携带的物品。
- 当下卢俊义拜辞家堂已了,分付娘子:“好生看家,多便三个月,少只四五十日便回。”贾氏道:“丈夫路上小心,频寄书信回来,家中知道。”说罢,燕青在面前拜了。卢俊义分付道:“小乙在家,凡事向前,不可出去三瓦两舍打哄。”燕青道:“主人在上,小乙不敢偷工夫闲耍。主人如此出行,怎敢怠慢!”卢俊义提了棍棒,出到城外。有诗一首,单道卢俊义这条好棒。有诗为证: —— 这里引用了诗中的句子以证明卢俊义的实力和决心。
译文(对应诗句):
李固被迫忍受屈辱,自行准备行旅所需。购买十辆马车,召唤十个搬运工,将货物装车,确保一切绑好。卢俊义开始整理自己的仪容和装备。第二天早晨起床,洗澡后换上干净的衣服,拿出武器,向祖先辞别并准备出行。
注释:
- 李固: 故事中的管家或仆人。
- 忍气吞声: 忍耐并压抑自己的情绪。
- 收拾: 准备行旅所需的物品。
- 山东驰誉: 指的是名声远播于山东地区。
- 河北扬名: 指的是名声传遍河北地区。
- 范阳遮尘毡笠: 一种用材料制成的帽子,用以遮挡尘土。
- 拳来大小撒发红缨: 形容头发的长度和装饰。
- 斜纹缎子布衫: 指穿着的一种面料质地的上衣。
- 海驴皮鞘子: 指随身携带的武器鞘袋。
- 搜山搅海棍棒: 指用于山林搜索或战斗的重型武器。
- 频: 经常、频繁地。
- 燕青: 故事中的仆人之一。
- 分付: 吩咐、嘱托。
- 小乙: 对仆人的亲昵称呼,表示尊重。
- 主公: 指主人。
- 频频: 多次、反复的意思。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主人公卢俊义在出发前的一系列准备过程,从采购行旅必需之物到个人仪容的整理,再到与家人的告别,最后是对自己的武装和安全的承诺。通过这些细节的描述,诗人展现了一个英雄人物临行前的紧张气氛及其对家国的责任感。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卢俊义勇武精神的赞美,以及对他平安归来的期望。整体上,这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折射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其背后的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