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分两头。且说宋江与同众将,每日北京攻打城池不下。李成、闻达那里敢出对阵。索超箭疮又未平复,亦无人出战。宋江见攻打城子不破,心中纳闷:离山已久,不见输赢。是夜在中军帐里闷坐,点上灯烛,取出玄女天书,正看之间,猛然想起围城已久,不见有救军接应。戴宗回去,又不见来。默然觉得神思恍惚,寝食不安。便叫小校请军师来计议。吴用到得中军帐内,与宋江商量道:“我等众军围许多时,如何杳无救军来到?城中又不敢出战。眼见的梁中书使人去京师告急,他丈人蔡太师必然有救军到来。中间必有良将。倘用围魏救赵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此是必然之理。兄长不可不虑。我等先着军士收拾,未可都退。”正说之间,只见神行太保戴宗到来,报说:“东京蔡太师拜请关菩萨玄孙蒲东郡大刀关胜,引一彪军马飞奔梁山泊来。寨中头领主张不定。请兄长、军师早早收兵回来,且解山寨之难。”吴用道:“虽然如此,不可急还。今夜晚间,先教步军前行;留下两支军马,就飞虎峪两边埋伏。城中知道我等退军,必然追赶。若不如此,我兵先乱。”宋江道:“军师言之极当。”传令便差小李广花荣,引五百军兵去飞虎峪左边埋伏;豹子头林冲,引五百军兵去飞虎峪右边埋伏。再叫双鞭呼延灼,引二十五骑马军,带着凌振,将了风火等炮,离城十数里远近。但见追兵过来,随即施放号炮,令其两下伏兵齐去并杀追兵。一面传令前队退兵,倒拖旌旗,不鸣战鼓,却如雨散云行,遇兵勿战,自然退回。步军队里,半夜起来,次第而行。直至次日巳牌前后,方才鸣金收军。
诗句
水浒传 · 第六十四回 · 呼延灼夜月赚关胜 宋公明雪天擒索超
译文
《水浒传》第六十四回合中,讲述宋江和众将每日攻打北京城不下,李成、闻达等人不敢出战。索超因箭伤未愈,无人出战。宋江感到攻城不下,心情郁闷,决定点上灯烛研究玄女天书,突然想起救军还未到来。戴宗回去后也不见人回来,宋江开始心神恍惚,饮食不安。他叫小校请军师来商量对策。吴用建议先收拾军队,不要都后退。这时,神行太保戴宗报告说东京蔡太师邀请关胜前来救兵。梁山寨主们讨论是否撤退,吴用建议他们提前收兵,留下两支军队在飞虎峪两侧埋伏,等待城中的追兵。宋江表示同意。命令花荣去左边埋伏,林冲去右边埋伏,由呼延灼带领二十五名骑马军,带着风火等炮,离城十数里远。当追兵过来时,立即放号炮,并让两边埋伏的士兵一起进攻。同时命令前队撤回,旗子倒拖,不吹战鼓,如云雨散开般迅速撤退。步军队半夜起来,陆续行进。直到次日巳牌前后,才鸣金收军。
注释
-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描绘了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好汉的故事。
- 第六十四回:指的是小说《水浒传》中的第六十四集故事。
- 呼延灼:梁山好汉,绰号“黑旋风”,原是辽国大将,后来成为梁山泊的一员。
- 关胜:梁山好汉,号称“关西三英”之一,武艺高强。
- 宋公明:即宋江,梁山好汉之一,后成为忠义英雄的典范。
- 北京:指当时北宋时期的首都东京(今河南省洛阳市),这里指代宋朝的政治中心。
- 李成、闻达:指李成和闻达两位北宋时期的地方将领,他们因为害怕被征召而不敢出战。
- 索超:梁山好汉中的一位,因其箭伤未愈未能参战。
- 玄女天书:一种神秘的占卜书籍,可能涉及一些神秘的力量或预言。
- 梁中书:指梁中书,他是蔡京派来的告急使者,请求朝廷支援。
- 蔡太师:蔡京,当时的大官,地位显赫。
- 围魏救赵之计:一个古代兵法策略,指的是利用敌人对另一地方的兵力分散或注意力集中时进行攻击,以解其燃眉之急。
- 神行太保戴宗:梁山好汉中的一位,擅长使用神行的法术快速传递信息或物品。
- 双鞭呼延灼:梁山好汉中的一位,以其勇猛的武艺和双鞭武器著称。
- 凌振:可能是梁山好汉中的一个角色,与呼延灼一同执行任务。
- 飞虎峪:地名,可能是小说中虚构的一个地点,用于埋伏士兵和敌军。
- 收兵:撤退的意思,这里指梁山好汉们听从吴用的计策,有序地撤离战场。
赏析
本段描写了宋江和他的部下在围攻北京城不下时,如何面临外援的缺失和内部矛盾的困扰。吴用提出的围魏救赵之计,以及随后实施的撤退行动,展示了梁山团队如何在困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智慧和方法。整个故事充满了战略智慧和政治考量,同时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