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当时铺下盘馔酒肴果子,李师师亲自相待。燕青道:“小人是个该死的人,如何敢对花魁娘子坐地?”李师师道:“休恁地说!你这一般义士,久闻大名。只是奈缘中间无有好人与你们众位作成,因此上屈沉水泊。”燕青道:“前番陈太尉来招安,诏书上并无抚恤的言语,更兼抵换了御酒。第二番领诏招安,正是诏上要紧字样,故意读破句读:‘除宋江,卢俊义等大小人众所犯过恶,并与赦免。’因此上又不曾归顺。童枢密引将军来,只两阵杀的片甲不归。次后高太尉役天下民夫,造船征进,只三阵,人马折其大半。高太尉被俺哥哥活捉上山,不肯杀害,重重管待,送回京师,生擒人数,尽都放还。他在梁山泊说了大誓,如回到朝廷,奏过天子,便来招安。因此带了梁山泊两个人来,一个是秀才萧让,一个是能唱乐和,眼见的把这二人藏在家里,不肯令他出来。损兵折将,必然瞒着天子。”李师师道:“他这等破耗钱粮,损折兵将,如何敢奏!这话我尽知了。且饮数杯,别作商议。”燕青道:“小人天性不能饮酒。”李师师道:“路远风霜,到此开怀,也饮几杯,再作计较。”燕青被央不过,一杯两盏,只得陪侍。
诗句:
- “水浒传·第八十一回·燕青月夜遇道君戴宗定计出乐和” - 这是《水浒传》的标题及其回目的引用。
- “且说当时铺下盘馔酒肴果子,李师师亲自相待” - 描述了当时的宴会场景,以及李师师对客人的款待。
- “小人是个该死的人,如何敢对花魁娘子坐地” - 表达了主人公(燕青)的谦逊与礼貌。
- “前番陈太尉来招安,诏书上并无抚恤的言语,更兼抵换了御酒。第二番领诏招安,正是诏上要紧字样,故意读破句读:‘除宋江,卢俊义等大小人众所犯过恶,并与赦免。’因此上又不曾归顺。童枢密引将军来,只两阵杀的片甲不归。次后高太尉役天下民夫,造船征进,只三阵,人马折其大半。高太尉被俺哥哥活捉上山,不肯杀害,重重管待,送回京师,生擒人数,尽都放还。他在梁山泊说了大誓,如回到朝廷,奏过天子,便来招安。因此带了梁山泊两个人来,一个是秀才萧让,一个是能唱乐和,眼见的把这二人藏在家里,不肯令他出来。损兵折将,必然瞒着天子。” - 这段描述了陈、童、高三个人物的历史事件以及他们的行动。
- “李师师道:“他这等破耗钱粮,损折兵将,如何敢奏!这话我尽知了。且饮数杯,别作商议。”” - 李师师对于主人公的话表示了理解并继续饮酒讨论其他事宜。
- “燕青道:“小人天性不能饮酒。”李师师道:“路远风霜,到此开怀,也饮几杯,再作计较。”燕青被央不过,一杯两盏,只得陪侍。” - 主人公燕青因不能饮酒而婉拒饮酒。
译文:
水浒传·第八十一回·燕青月夜遇道君戴宗定计出乐和
当时在宴会上摆下各种美食,李师师亲自款待他们。燕青说:”我是个罪人,怎么敢坐在你面前呢?”李师师回答:”你不用如此谦卑。你知道我这些义士,一直都很仰慕你的大名。只是我们中间没有好人帮助你们这些人,所以你们一直被困在这里。” 燕青说:”前次陈太尉来招安,诏书上并没有抚慰我们的话语,而且连我们的御酒也被换成了别的。第二次,童枢密领将军过来,只用两阵就打得对方一败涂地。之后,高太尉带领百姓去造船征伐,只用三阵就损失了大部分兵力。后来高太尉被我们哥哥活捉并带回山里,我们也没有杀害他,反而给了他很好的待遇,最后还把他放回了京城。他在梁山泊发誓说要回去向皇上请求招安,所以我们把他带来的两个人——一个叫萧让,一个叫乐和——藏在家里,不想让他们出去。因为这样,我们在军队中的损失越来越大,肯定不敢向皇上报告。” 李师师说:”他这样做浪费了这么多钱财和人力,如果上报给皇帝,一定会受到责备。我知道这些事情。不如我们再喝一杯,慢慢商量一下吧。” 燕青被李师师劝说,只好喝了两杯,然后一起商讨事情。
注释:
- 水浒传: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讲述了宋江领导的梁山好汉们的故事。
- 第八十一回:是书中第八十一章的故事内容。
- 燕青:小说中的人物,绰号“浪子”,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的养子,后成为梁山好汉中的一员。
- 燕青月夜遇道君:指燕青在月光下偶遇道观道士的故事。
- 戴宗定计出乐和:指戴宗制定计划利用乐和引出宋江的计划。
- 花魁娘子:指宋代妓女中的佼佼者,通常以艳丽著称。
- 李师师:历史上确有其人,是北宋末年著名的歌妓。
- 陈太尉:指宋真宗时期的宦官陈洪进,曾受命招安梁山好汉。
- 童枢密、高太尉:指童贯和高俅两位宋朝宦官。
- 萧让、乐和:指梁山好汉中的重要人物。
- 损兵折将:指损失了大量的士兵和将领。
- 天子:指北宋皇帝。
- 开怀:敞开胸怀。
赏析:
此段文字通过描绘一幅宴会图景,展现了燕青的机智与谦逊,以及他对李师师的尊敬之情。同时,通过对话形式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矛盾,反映了人们对战争、忠诚与背叛的复杂态度。此外,通过对李师师与燕青的对话,也展现了她的机敏、豁达和对朋友的关怀。整体而言,此文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成功地营造了一个历史背景下的人物群像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