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卢俊义亲释马灵之缚。马灵在路上已听了鲁智深这段话,又见卢俊义如此意气,拜伏愿降。卢俊义赏劳三军将士。次日,晋宁府守城将佐,已有新官交代,都到汾阳听用。卢俊义教戴宗、马灵往宋先锋处报捷。即日与副军师朱武计议征进,不题。
且说马灵传受戴宗日行千里之法。二人一日便到宋先锋军前。入寨参见,备细报捷。宋江听了鲁智深这段话,惊讶喜悦。亲自到陈安抚处参见报捷,不在话下。
再说田豹同段仁、陈宣、苗成统领败残军卒,急急如丧家之狗,忙忙似漏纲之鱼,到威胜见田虎,哭诉那丧师失地之事。又有伪枢密院官,急入内启奏道:“大王,两日流星报马,将羽书雪片也似报来,说统军大将马灵,已被擒拿。关胜、呼延灼兵马,已围榆社县。卢俊义等兵马,已破介休县城池。独有襄恒县邬国舅处,屡有捷音。宋兵不敢正视。”田虎闻报大惊,手足无措。文武多官,计议欲北降金人。当有伪右丞相太师卞祥,叱退多官,启奏道:“宋兵纵有三路,我这威胜万山环列,粮草足支二年。御林冲驾等精兵二十余万。东有武乡,西有沁源,二县各有精兵五万。后有太原县、祈县、临县、大谷县,城池坚固,粮草丰足,尚可战守。古语有云:‘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诗句:
当下卢俊义亲释马灵之缚。
马灵在路上已听了鲁智深这段话,又见卢俊义如此意气,拜伏愿降。
卢俊义赏劳三军将士。次日,晋宁府守城将佐,已有新官交代,都到汾阳听用。卢俊义教戴宗、马灵往宋先锋处报捷。即日与副军师朱武计议征进,不题。
译文:
当时,卢俊义亲自解开了马林的绳索。马林在路上已经听到了鲁智深的话,又看到卢俊义这么有决心,就跪在地上请求投降。卢俊义赏赐了三军将士。第二天,晋宁府的守城将领和官员们,已经有了新的接替者,他们一起前往汾阳听从指挥。卢俊义让戴宗和马林去向宋先锋报告胜利的消息。当天,他与副军师朱武商议进攻的计划,不再赘述。
注释:
- 诗句中“卢俊义亲释马灵之缚”表明卢俊义释放了马林,这可能意味着马林被俘后得到了释放或者马林投降。
- “马灵在路上已听了鲁智深这段话”说明马林在被囚禁的过程中有机会听到鲁智深的讲话,这对他的心理变化可能有影响。
- “又见卢俊义如此意气”反映了马林对卢俊义的尊重和钦佩,以及他的个人情感变化,从敌对态度转向接受并愿意投降。
- “拜伏愿降”是马林表示愿意投降的行为,这可能是基于之前的对话或观察所做出的决定。
- “卢俊义赏劳三军将士”展示了卢俊义对士兵的关心和奖励,可能包括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
- “次日”表明接下来的动作发生在前一天之后,暗示着时间顺序和行动的连续性。
- “晋宁府守城将佐,已有新官交代,都到汾阳听用”描述了晋宁府守城的将领和官员们的变动和新的领导层。
- “卢俊义教戴宗、马灵往宋先锋处报捷”说明了卢俊义如何通过自己的部队传递信息给宋军中的重要人物。
- “即日与副军师朱武计议征进”表明了卢俊义和其副军师朱武之间的合作,共同商议军事行动。
- “不题”意味着接下来的叙述没有继续展开,可能是故事中的悬念或者是需要保留的秘密。
赏析:
此诗描绘了宋江在接到马灵被擒的消息后的反应,体现了他对部下的关怀以及对敌军的警惕。通过马灵的故事,展现了战争中的心理战术和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此外,诗中还透露了对后续战事的期待,预示着一场更大的冲突即将到来。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也加深了读者对情节发展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