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丰,荆南,山南,云安,安德,东川,宛州,西京,
那八处所属州县,共八十六处。王庆又于云安建造行宫,令施俊为留守官,镇守云安军。初时王庆令刘敏等侵夺宛州时,那宛州邻近东京。蔡京等瞒不过天子,奏过道君皇帝,敕蔡攸、童贯征讨王庆,来救宛州。蔡攸、童贯兵无节制,暴虐士卒,军心离散。因此被刘敏等杀得大败亏输。所以陷了宛州,东京震恐。蔡攸、童贯惧罪,只瞒着天子一个。
贼将刘敏、鲁成等,胜了蔡攸、童贯,遂将鲁州、襄州围困。却得宋江等平定河北班师,复奉诏征讨淮西。真是席不暇暖,马不停蹄。统领大兵二十余万,向南进发。才渡黄河,省院又行文来催促。陈安抚、宋江等兵马,星驰来救鲁州、襄州。宋江等冒着暑热,汗马驱驰,繇粟县、汜水一路行来,所过秋毫无犯。大兵已到阳翟州界。贼人闻宋江兵到来,鲁州、襄州二处,都解围去了。
诗句:
南丰,荆南,山南,云安,安德,东川,宛州,西京,那八处所属州县,共八十六处。
译文:
在南丰、荆南、山南、云安、安德、东川、宛州、西京这些地方,共有86个州县。王庆在这些地区建造了行宫,并任命施俊为留守官,镇守云安军。起初,当王庆命刘敏等侵犯宛州时,宛州的地理位置靠近东京。蔡京等人无法瞒过天子,于是向道君皇帝奏请,由敕令蔡攸、童贯征讨王庆,以救援宛州。但由于蔡攸、童贯的军队缺乏节制,残暴地虐待士兵,导致军心涣散,最终被刘敏等击败,造成宛州沦陷,东京震惊。蔡攸、童贯害怕受到惩罚,只对天子一人隐瞒真相。
注释:
- 南丰、荆南、山南、云安、安德、东川、宛州、西京:这是一组地理位置的表述,分别代表中国南方的部分地区、中部地区的部分地区、南部地区的部分地区、云安(今湖北恩施)、安德(今湖北宜都)和东部地区的几个城市、西部的一座城市以及一个虚构的地方“西京”。
- 那八处所属州县:指的是上述提到的八个地点下辖的所有州县。
- 共八十六处:指这八个地区加起来总共有86个州县。
- 王庆又:王庆是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之一。
- 令施俊为留守官、镇守云安军:王庆为了加强自己势力的控制,命令施俊担任云安军的留守官员,并负责该地区的军事防御工作。
- 初时王庆令刘敏等侵夺宛州时,那宛州邻近东京:这句话描述了当时宛州的位置以及它与东京的关系。
- 蔡京等瞒不过天子:指的是蔡京等人试图欺骗天子但最终还是被揭穿。
- 奏过道君皇帝,敕蔡攸、童贯征讨王庆,来救宛州:这句话说明了蔡京等人是如何得到皇帝的允许,并被命令去征讨王庆的。
- 蔡攸、童贯兵无节制,暴虐士卒,军心离散:描述了蔡攸和童贯在军事行动中的失策,以及对士兵的残酷压迫导致的部队士气低落。
- 所以陷了宛州,东京震恐:由于宛州的失陷给东京带来了极大的恐慌。
- 蔡攸、童贯惧罪,只瞒着天子一个:蔡攸和童贯因为怕受到惩罚而不敢将真相告诉天子。
- 贼将刘敏、鲁成等,胜了蔡攸、童贯,遂将鲁州、襄州围困:描述了刘敏和鲁成的起义军如何战胜了蔡攸和童贯的军队,并成功将这两个城市包围起来。
- 却得宋江等平定河北班师,复奉诏征讨淮西:意思是在宋江等人平息了河北叛乱之后,朝廷再次下诏让宋江等人前往淮西地区进行讨伐。
- 席不暇暖,马不停蹄:形容宋江等人出征时的匆忙和紧张状态。
- 统大兵二十余万,向南进发:说明宋江等人率领了大量的军队准备南下作战。
- 才渡黄河,省院又行文来催促:在刚刚渡过黄河之后,官府又送来文书催促军队继续前进。
- 陈安抚、宋江等兵马,星驰来救鲁州、襄州:描述了陈安抚和宋江等人迅速赶往鲁州和襄州以援救他们的消息。
- 宋江等冒着暑热,汗马驱驰,繇粟县、汜水一路行来,所过秋毫无犯:描绘了宋江等人在炎热天气下骑马疾行,一路畅通无阻地到达目的地点,并且沿途没有遇到任何阻碍或破坏。
- 大兵已到阳翟州界:表示宋江大军已经到达预定的目的地——阳翟州界。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宋江等人的军事行动,展示了他们在抵御外敌、保卫国家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英雄主义和英勇行为。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如“那八处所属州县”和具体地名“宛州”,增加了诗歌的历史和文化色彩。同时,通过描绘士兵们冒暑前行和攻克城池的场面,展现了他们的忠诚和勇气。此外,诗中的一些细节如“贼将刘敏、鲁成等,胜了蔡攸、童贯”等,也暗示了当时的政治腐败和军事无能。整体上,这首诗不仅传达了战争的紧张气氛和英雄人物的壮志豪情,还反映了民间对于正义和和平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