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张顺身边藏了一把蓼叶尖刀,饱吃了一顿酒食,来到西湖岸边,看见那三面青山,一湖绿水,远望城郭,四座禁门,临着湖岸。那四座门?钱塘门、涌金门、清波门、钱湖门,看官听说,那时西湖不比南渡以后,安排得十分的富贵。盖为金、宋二国讲和,罢战休兵,天下太平,皇帝建都之地,如何不富盛。西湖上排着数十处游赏去处。那时三面青山,景物非常,画船酒馆,水阁凉亭,其实好看。苏东坡有诗道:
湖光潋滟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也相宜。
又诗曰: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这西湖景致,自东坡称赞之后,亦有书会吟诗和韵,不能尽记。又有一篇言语,单道着西湖好景,曲名《水调歌词》:
【译文】
张顺来到西湖边,看见那三面青山,一湖绿水,远望城郭,四座禁门,临着湖岸。那四座门?钱塘门、涌金门、清波门、钱湖门,看官听说,那时西湖不比南渡以后,安排得十分的富贵。盖为金、宋二国讲和,罢战休兵,天下太平,皇帝建都之地,如何不富盛。西湖上排着数十处游赏去处。那时三面青山,景物非常,画船酒馆,水阁凉亭,其实好看。苏东坡有诗道:
湖光潋滟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也相宜。
又诗曰: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这西湖景致,自东坡称赞之后,亦有书会吟诗和韵,不能尽记。又有一篇言语,单道着西湖好景,曲名《水调歌词》:
【赏析】
本词选自《全宋词》卷五十二。这是一首咏西湖风光的词。作者通过描写杭州西湖的美景,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上片开头“张顺身边藏了一把蓼叶尖刀”一句,是写张顺准备行动的情节,也是为后文张顺下水行劫埋下伏笔。张顺在船上听到宋江说:“我今番直送到燕山路!…… 张顺听罢大惊,便道:‘兄长原来不知!小弟一时失口,愿求恕罪。”可见张顺是个心直口快之人,他虽知道要送的是宋江,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隐瞒。“饱吃了一顿酒食”,说明张顺在出发前是吃饱喝足了的,准备开始他的冒险行动。“到西湖岸边”,点明地点,交代张顺此行的目的,也为下文写他在西湖边的活动做好了铺垫。
下片主要写张顺在西湖边的所见所闻。“看见那三面青山,一湖绿水”,这是从空间方面写的。“远望城郭,四座禁门,临着湖岸”,这是从时间方面写的。“那四座门?”是说钱塘、涌金、清波、钱湖四座城门,“看官听说”,是说读者都知道这四座城门,这里作者只是略加介绍,为后面进一步描写西湖景色做引子。
接下来是写西湖的美景。“盖为金、宋二国讲和,罢战休兵,天下太平,皇帝建都之地,如何不富盛?”是作者对当时形势的概括,同时也是对西湖美景的一种赞美。“西湖上排着数十处游赏去处”,具体描写了西湖的十处游赏胜地。“那时三面青山,景物非常”,是说西湖三面环山,景色非常秀丽。“画船酒馆,水阁凉亭,其实好看”,具体描绘了西湖的美景。“苏东坡有诗道:湖光潋滟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两句,是对苏轼诗句的引用。苏轼在《饮湖上初晴雨后》一诗中写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用“水光潋滟”形容西湖晴天的美景,用“山色空蒙”来形容雨中西湖的美景,用“西子”比喻西湖之美,既突出了西湖的美,又赞美了苏轼的诗才。“又诗曰: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是苏轼另一首《饮湖上初晴雨后》中的诗句。苏轼认为杭州西湖的美景不亚于苏州的园林,而且西湖的美景胜过了北宋时的汴京。苏轼的这种观点虽然过于偏激,但是也足以看出当时人们对西湖的喜爱。
最后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心情。“这西湖景致,自东坡称赞之后,亦有书会吟诗和韵,不能尽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自从苏轼赞美西湖之后,有许多人在西湖美景的基础上吟咏诗歌。“又有一篇言语,单道着西湖好景,曲名《水调歌词》!”这句是说除了吟诵诗歌之外,还有专门唱词来歌唱西湖美景的歌曲——《水调歌》。
这首词是作者在游览了杭州西湖后所作,通过写张顺下水行劫这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家乡西湖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