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脸獠牙红发,金盔碧眼英雄。
手把铁锤钢凿,坐下稳跨乌龙。
这尊天神,骑一条乌龙,手执铁锤,去战郑魔君头上那尊金甲神人。下面两军呐喊,二将交锋。战无数合,只见上面那骑乌龙的天将,战退了金甲神人。下面关胜,一刀砍了郑魔君于马下。包道乙见宋军中风起雷响,急待起身时,被凌振放起一个轰天炮,一个火弹子正打中包天师,头和身躯,击得粉碎。南兵大败,乘势杀入睦州。朱仝把元帅谭高,一枪戳在马下。李应飞刀杀死守将伍应星。睦州城下,见一火炮打中了包天师身躯,南军都滚下城去了。宋江军马已杀入城,众将一发向前,生擒了祖丞相、沈参政、桓佥书。其余牙将,不问姓名,俱被宋兵杀死。宋江等入城,先把火烧了方腊行宫。所有金帛,就赏与了三军众将。便出榜文,安抚了百姓。尚兀自点军未了,探马飞报将来:“西门乌龙岭上,马麟被白钦一标枪标下去。石宝赶上,复了一刀,把马麟剁做两段。燕顺见了,便向前来战时,又被石宝那厮一流星锤打死。石宝得胜,即目引军乘势杀来。”宋江听得又折了燕顺、马麟,扼腕痛哭不尽。急差关胜、花荣、秦明、朱仝四员正将,迎敌石宝、白钦,就要取乌龙岭关隘。
青脸獠牙红发,金盔碧眼英雄。
手把铁锤钢凿,坐下稳跨乌龙。
这尊天神,骑一条乌龙,手执铁锤,去战郑魔君头上那尊金甲神人。下面两军呐喊,二将交锋。战无数合,只见上面那骑乌龙的天将,战退了金甲神人。下面关胜,一刀砍了郑魔君于马下。包道乙见宋军中风起雷响,急待起身时,被凌振放起一个轰天炮,一个火弹子正打中包天师,头和身躯,击得粉碎。南兵大败,乘势杀入睦州。朱仝把元帅谭高,一枪戳在马下。李应飞刀杀死守将伍应星。睦州城下,见一火炮打中了包天师身躯,南军都滚下城去了。宋江军马已杀入城,众将一发向前,生擒了祖丞相、沈参政、桓佥书。其余牙将,不问姓名,俱被宋兵杀死。宋江等入城,先把火烧了方腊行宫。所有金帛,就赏与了三军众将。便出榜文,安抚了百姓。尚兀自点军未了,探马飞报将来:“西门乌龙岭上,马麟被白钦一标枪标下去。石宝赶上,复了一刀,把马麟剁做两段。燕顺见了,便向前来战时,又被石宝那厮一流星锤打死。石宝得胜,即目引军乘势杀来。”宋江听得又折了燕顺、马麟,扼腕痛哭不尽。急差关胜、花荣、秦明、朱仝四员正将,迎敌石宝、白钦,就要取乌龙岭关隘。
译文:
青面獠牙红头发,金头盔碧眼睛的英雄。
手里把着铁锤钢凿,坐在上面稳稳地骑着乌龙。
这位天将骑着这条乌龙,手持铁锤去战斗郑魔君头上的那个金甲神人。下面两军呐喊,两位将军交锋。经过无数回合的战斗,那个骑乌龙的天将打败了金甲神人。下面关胜,用一杆长枪将郑魔君刺下了马。包道乙看见宋军风起雷鸣般的攻势,急忙准备站起来的时候,被凌振放起了一个轰天炮,一个火弹子正打中了包天师的头部和身躯,打得粉碎。南方军队惨败,趁机攻进了睦州。朱仝把元帅谭高,一枪戳在了马下。李应飞刀杀死了守将伍应星。睦州城下,见到一个火炮命中了包天师的身躯,南方士兵全都滚下了城墙。宋江的大军已经杀入了城中,众位将领一起向前冲锋,生擒了祖丞相、沈参政、桓佥书。其他将领,不问姓名,都被宋军杀死。宋江等人进入城中,首先烧掉了方腊的行宫。所有金银财宝,就赏赐给了三军将士。随后发布告示安抚百姓。仍然有士兵尚未点完名,探马飞报说:“西门乌龙岭上,马麟被白钦一标枪挑了下来。石宝赶上后,还了一剑,将马麟剁成了两段。燕顺看见了,就冲过去交战,但还是被石宝那一记流星锤打倒在地。石宝取得胜利后,立即带兵攻打过来。”宋江听到又有燕顺、马麟在战斗中牺牲的消息,非常悲痛难过。他立刻派关胜、花荣、秦明、朱仝这四位正直的将领去迎战石宝、白钦,想要夺取乌龙岭的关口。
注释:
- “青脸獠牙红发”:描述了一个外貌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
- “金盔碧眼”:形容对方的装束和面容特征。
- “手把铁锤钢凿”:描绘人物手中持有的武器和工具。
- “乌龙岭”:是故事发生地点的名字,也是乌龙岭战役的代号。
- “包道乙”:文中提及的人物,可能是一个配角或敌方人物。
- “凌振”:文中提及的一个人物,负责制造爆炸性武器的角色。
- “轰天炮”:一种威力巨大的爆炸性武器。
- “包天师”:方腊手下的一位高级将领,是被马麟所击败的目标。
- “燕顺”:文中提到的另一个角色,参与战斗的武将之一。
- “石宝”:另一位武将,在战役中表现出色且最终取得了胜利。
- “朱仝”:文中提到的一个角色,参与了救援行动并取得了胜利。
- “祖丞相”:文中提到的一位重要官员角色。
- “沈参政”:“桓佥书”,文中提到的两位官员名字,分别代表了南方的两位高级官员。
从这段诗句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水浒传》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以及战争的残酷性和激烈程度。诗中的每个词句都富有象征意义和深刻的内涵,不仅体现了梁山好汉们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也展现了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展现出的智慧和勇气。此外,这首诗也反映了古代战争的一些特点,如使用武器、攻城略地等。同时,它也揭示了战争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以及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艺术再现,也是对人性和社会关系的深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