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郡山川已败倾,便驰黄屋特亲征。
宋江兵势无人敌,国破身亡是此行。
不说方腊分调人马,两处迎敌。先说宋江大队军马起程,水陆并进,离了睦州,望清溪县而来。水军头领李俊等,引领水军船只,撑驾从溪滩里上去。且说吴用与宋江在马上同行,并马商议道:“此行去取清溪帮源,诚恐贼首方腊知觉,逃窜深山旷野,难以得获。若要生擒方腊,解赴京师,面见天子,必须里应外合,认得本人,可以擒获。亦要知方腊去向下落,不致被其走失。”宋江道:“若要如此,须用诈降,将计就计,方可得里应外合。前者柴进与燕青去做细作,至今不见些消耗。今次着谁去好?须是会诈投降的。”吴用道:“若论愚意,只除非叫水军头领李俊等,就将船内粮米去诈献投降,教他那里不疑。方腊那厮是山僻小人,见了许多粮米船只,如何不收留了?”宋江道:“军师高见极明。”便唤戴宗随即传令,从水路里直至李俊处说知:“如此如此,教你等众将行计。”李俊等领了计策,戴宗自回中军。
诗句
水浒传 · 第一百一十八回 · 卢俊义大战昱岭关 宋公明智取清溪洞
八郡山川已败倾,便驰黄屋特亲征。
宋江兵势无人敌,国破身亡是此行。
不说方腊分调人马,两处迎敌。先说宋江大队军马起程,水陆并进,离了睦州,望清溪县而来。水军头领李俊等,引领水军船只,撑驾从溪滩里上去。且说吴用与宋江在马上同行,并马商议道:“此行去取清溪帮源,诚恐贼首方腊知觉,逃窜深山旷野,难以得获。若要生擒方腊,解赴京师,面见天子,必须里应外合,认得本人,可以擒获。亦要知方腊去向下落,不致被其走失。”宋江道:“若要如此,须用诈降,将计就计,方可得里应外合。前者柴进与燕青去做细作,至今不见些消耗。今次着谁去好?须是会诈投降的。”吴用道:“若论愚意,只除非叫水军头领李俊等,就将船内粮米去诈献投降,教他那里不疑。方腊那厮是山僻小人,见了许多粮米船只,如何不收留了?”宋江道:“军师高见极明。”便唤戴宗随即传令,从水路里直至李俊处说知:“如此如此,教你等众将行计。”李俊等领了计策 ,戴宗自回中军。
译文
八郡山河已经崩溃倾斜,便骑马亲自出征。
宋江的兵力无人能敌,国家破灭身亡这是此次出行的原因。
不说方腊调动兵马,两处迎战。先说说宋江大队人马出发,水陆并进,离开睦州,朝着清溪县而来。水军头领李俊等人带领水军船只,撑驾上溯至溪滩之上。同时吴用和宋江在马上同行,并骑商议道:“这次前往清溪帮源,如果贼首方腊察觉,就会逃入深山旷野之中,难以捕获他。如果想要活捉方腊并将其押送到京城献给皇上,必须内外结合,识别出敌方首领,才能成功。也需要知道方腊的去向下落,避免被他逃脱。”宋江说:“如果要这样,就必须使用诈降的方法,让计策得以实施,这样才可能内外结合成功。前些时候柴进和燕青作为间谍潜入敌军内部,到现在还没有任何消息。现在我们要找谁来担任这个任务呢?必须要一个擅长诈降的人。”吴用提议说:“按照我的考虑,只有叫水军头领李俊他们,假装将船上的粮食献给敌人,让他没有怀疑的理由。方腊那个家伙是山中的小人物,看到许多粮食和船只,怎能不接受呢?”宋江说:“军师你的主意非常好。”立即命令戴宗传令给李俊等人,告诉他们具体的计策,让他们按照计划行动。李俊等接受计策后,戴宗返回军中继续执行任务。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宋江率领大军前往清溪县攻打昱岭关的过程,强调了军事行动的重要性和策略性。诗中通过描绘宋江军队的强大攻势和对方腊的心理描写,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同时,诗中提到的“诈降”策略,显示了古代战争中一种常用的战术手段,即在敌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进行突然袭击或诱捕。这种策略需要极高的智慧和勇气,同时也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的诡谲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