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复取逸稿,采其语之不背者,得一卷。其余影响不真,与《文录》既载者,皆削之。并易中卷为问答语,以付黄梅尹张君增刻之。庶几读者不以知解承,而唯以实体得,则无疑于是录矣。
嘉靖丙辰夏四月,门人钱德洪拜书于蕲之崇正书院。
《传习录》之门人黄以方录
《传习录》,王守仁的哲学著作,记载了阳明先生的言论与书信。此书记录了王阳明的言行和思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嘉靖丙辰夏四月,钱德洪拜在蕲之崇正书院撰写了这份门人黄以方录,并进行了增刻。此篇记录了钱德洪对《传习录》的理解与感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阳明先生的学说。通过这次增刻,钱德洪希望能使读者能够以实体去理解和体验阳明先生的学说。
黄以方的问题是关于“格物致知”这一理论。他问道,既然阳明先生认为应随时格物来致其知,那么这个良知就只是良知的一部分,而不是全体。如何达到‘溥博如天,渊泉如渊’的地位呢?对此,钱德洪的回答是:“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他认为,只要人们能克服心中的私欲,就能够达到“心如天渊”的境界。
钱德洪对阳明先生的学问进行了一番解释。他强调,阳明先生的学说并非是片面的,而是整体的。他说:“先生‘ 格物致知 ’ 之说,提出随时格物以致其知,则知是一节之知,非全体之知也。何以到得‘溥博如天,渊泉如渊’的地位?”他认为,阳明先生的学说是全面的,他通过格物来求知,但知是一节之知,不是全部。这种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看待问题。
黄以方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认为这是为有为而言的,其实思即学也。学习有所疑,便须思之。‘思而不学’者,盖有此等人,只悬空去思,要想出一个道理,却不在身心上实用其力,以学存此天理:思与学作两事做,故有‘罔”与“殆”之病。 其实思只是思其所学,原非两事也。他进一步解释说:“先儒解‘格物’为‘ 格天下之物 ”,天下之物如何格得?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这些问题都引发了我对阳明先生的学说的思考。
钱德洪通过对《传习录》的研究和自己的理解,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他认为,阳明先生的思想是一种全面的哲学思想,它不仅包含了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还包括了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阳明先生的思想。
通过对《传习录》的研究和自己的理解,钱德洪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他认为,阳明先生的思想是一种全面的哲学思想,它不仅包含了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还包括了对内心世界的探索。